Cell子刊:中山大学陈海涛等多团队合作揭示了人类遗传学和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

2025-05-03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揭示了人类遗传学和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

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癌症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宿主遗传和肿瘤内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相互作用,仍然不清楚。

2025年4月29日,中山大学陈海涛、周家铭、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吴柏星、香港大学那溶共同通讯在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题为“An interplay between human genetics and intratumoral microbiota in the progression of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人类遗传学和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进展中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通过三个队列的748名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现位于ATP敏感内向整流钾通道11 (KCNJ11)内含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2355016与梭杆菌属的丰度显著相关。与rs2355016 GG基因型相比,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表现出KCNJ11的下调和梭杆菌的富集,这对应于加速的增殖和进展。KCNJ11的低表达可以增加CRC细胞表面上半乳糖-N-乙酰基-D-半乳糖胺(Gal-GalNAc)的水平,从而促进来自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的Fap2蛋白与Gal-GalNAc的结合。这进一步增强了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的粘附和侵袭,并促进了CRC的生长。该研究探索了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内微生物群和SNPs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结直肠癌增殖的理解。

图片

迄今为止,大多数提出的癌症微生物关系都集中在粪便微生物区系。然而,新出现的证据表明,肿瘤内微生物区系存在,并在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群可能通过粘膜破坏、从邻近组织迁移或血源性入侵来定居肿瘤组织。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影响癌症进展,如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调节代谢、激活入侵和转移以及影响免疫功能。一项涵盖七种肿瘤类型的大规模微生物组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癌症中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在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Lactococcus, Bacteroides, Fusobacterium, Prevotella和Streptococcus均被发现,在这些肿瘤内微生物群中,具核梭杆菌(具核梭杆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并已显示出促进CRC的发展和转移,以及抑制治疗的有效性。

关于遗传性的研究表明,人类遗传可能占肠道微生物群变异的1.9%-8.1%。几项基于人群的健康个体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和结构可以单独通过宿主遗传或通过与饮食的相互作用来调节。例如,位于LCT基因中的SNP可能会显著影响健康个体中双歧杆菌的丰度。 这些关联还受到以牛奶为基础的饮食摄入的进一步调节。虽然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遗传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但人类遗传对肿瘤内微生物群的影响,尤其是在CRC患者中,仍在很大程度上未经探索。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 Host & Microbe)

为了阐明人类遗传学对肿瘤内微生物群的影响,该研究系统地评估了宿主遗传学和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内微生物群的关系。研究显示,位于ATP敏感内向整流钾通道11 (KCNJ11)基因内含子区域的SNP rs2355016与结直肠癌组织中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的丰度显著相关。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分析和蛋白质数量性状位点(pQTL)分析表明,SNP rs2355016可以下调CRC细胞中KCNJ11的水平,这可以进一步增强肿瘤细胞表面半乳糖-N-乙酰-d-半乳糖胺(Gal-GalNAc)的表达。通过与Fap2相互作用,上调的Gal-GalNAc促进具核梭状芽孢杆菌的粘附和侵袭,最终促进结直肠癌的生长。这项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宿主-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质的理解,并为肿瘤内微生物群在其他癌症中的作用提供了见解。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fulltext/S1931-3128(25)00136-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3188, encodeId=ad5c22631886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93ae8692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直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62151265542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内微生物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692, encryptionId=493ae869206, topicName=结直肠癌), TopicDto(id=126554, encryptionId=62151265542d, topicName=肿瘤内微生物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May 02 19:41:44 CST 2025, time=2025-05-02,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PNAS:福建医科大学叶韵斌/厦门大学俞春东研究发现ID3通过重构MYC增强PD-L1表达以促进结直肠癌免疫逃逸

该研究证明,肿瘤细胞表达的ID3可增强PD-L1的表达,抑制CD8+ T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并促进CRC细胞的免疫逃逸。

结直肠癌早筛与防治的关键策略:对话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

梅斯医学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房静远教授,分享其在结直肠癌预防、筛查及早诊领域的前沿知识与丰富经验。

Jianyong Zheng/Jian Zhang/Fan Feng教授团队揭示SPP1⁺巨噬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整合了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学与bulk测序技术,深入探讨了SPP1⁺巨噬细胞在CRC中的作用和机制。

Nat Nanotechnol:武汉大学张先正团队利用口服基因编辑纳米颗粒实现结直肠癌的化学免疫治疗!

该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1 (TRAP1)基因的破坏导致肿瘤细胞中亲环素D的移位,该基因编码肿瘤细胞中的线粒体伴侣蛋白。

真实世界:结肠癌和直肠癌基因图谱有何差异,血液与组织突变检测一致性与ctDNA含量有关

研究分析 51982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真实世界数据,发现超半数样本有 RAS 或 BRAF 致病变异,ctDNA 肿瘤分数≥1% 时液体活检敏感性达 100%,还分析了其他基因变异及生物标志物情况。

顾晋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结直肠癌治疗,如何从“不可能”到“新突破”?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深入探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创新实践,以及顾晋教授对未来的展望。

ACC 2025:结直肠癌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飙升,这些人群更危险

本研究的结论强调了在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确诊后的前两年内、50岁以下、黑人和男性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孔大陆教授组稿|Cancer Cell:时空单细胞分析揭示了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的不同反应背后的细胞动态机制

张泽民院士联合团队研究发现,通过分析接受 PD - 1 抑制剂治疗的 CRC 患者单细胞样本,揭示肿瘤内 Tex 等细胞程序与治疗效果关联,为免疫治疗 CRC 提供新见解。

【麻海新知】全静脉或吸入性挥发性麻醉与结直肠癌手术后的生存率:一项瑞典国家登记研究

研究整合瑞典两登记处数据,对 11598 名 1-3 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析,发现麻醉维持药(丙泊酚或吸入性挥发性药)选择与长期生存结果无关联。

《柳叶刀》:仅需2年一次,肠癌筛查选它更省事,10年预防效果不输肠镜!

《柳叶刀》COLONPREV 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系统性筛查中,一般风险人群更倾向选粪便潜血试验,其预防 10 年内结直肠癌死亡效果不劣于结肠镜检查,二者在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