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粘膜黑色素瘤的系统分析
2025-04-03 iCombo iCombo
本研究首次基于大规模个体数据证实抗PD1单药应作为晚期MM的一线系统治疗方案,联合治疗虽可能带来生存改善,但需权衡不良反应风险。
导读 粘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强的黑色素瘤亚型,占所有黑色素瘤病例的约1.3%。其病理机制、病因及预后与皮肤黑色素瘤显著不同,但受限于疾病罕见性,现有治疗方案多基于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数据外推,缺乏针对性证据。MM的分子特征以高KIT基因突变率和低BRAF/NRAS突变率为特点,且诊断时多已进展至晚期,预后较差,亟需基于MM特异性数据的治疗指南。为此,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评价和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全面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抗CTLA4)、靶向治疗(KIT抑制剂、VEGF抑制剂)及放疗对晚期MM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 研究纳入截至2024年7月的35项观察性研究(共2833例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图形重建法提取IPD,通过荟萃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12个月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及风险比(HR)。 结果显示,抗PD1单药治疗在生存获益上表现最优:12个月OS为64.0%(95% CI: 61.4%-66.7%),PFS为28.3%(25.8%-31.2%),均显著优于抗CTLA4单药治疗(OS 33.3%,PFS 9.8%)。联合治疗中,抗PD1联合抗CTLA4的12个月OS(71.8%)和PFS(35.1%)数值上优于抗PD1单药,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此外,抗PD1联合放疗或VEGF抑制剂亦未显著改善生存结局。KIT抑制剂疗效较低(12个月OS 48.2%,PFS 8.3%),且缺乏突变亚组分析数据。 本研究首次基于大规模个体数据证实抗PD1单药应作为晚期MM的一线系统治疗方案,联合治疗虽可能带来生存改善,但需权衡不良反应风险。未来需进一步探索KIT突变患者的靶向治疗策略及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的潜力,以优化MM临床管理(EClinicalMedicine. 2024 Oct 4:77:102870. doi: 10.1016/j.eclinm.2024.10287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粘膜黑色素瘤#
20
粘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强的黑色素瘤亚型,占所有黑色素瘤病例的约1.3%。其病理机制、病因及预后与皮肤黑色素瘤显著不同,但受限于疾病罕见性,现有治疗方案多基于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数据外推,缺乏针对性证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