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最新Nature Medicine,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

2025-07-12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近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鲁智豪教授和龚继芳教授团队合作,报告了BL-B01D1在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转移性ESCC患者中的1b期研究结果,明确了其推荐二期剂量并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食管癌类型,也是第七大癌症死亡原因。对于晚期ESC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通常是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铂类化疗的方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出现耐药,长期生存率仍低于20%。在这种背景下,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

BL-B01D1是一种靶向EGFR和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可切割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偶联,能够同时封闭EGFR和HER3的信号传导,并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近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鲁智豪教授和龚继芳教授团队合作,报告了BL-B01D1在既往接受多线治疗的转移性ESCC患者中的1b期研究结果,明确了其推荐二期剂量(RP2D)并初步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年7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Medicine》期刊发表,题为“A bispecific antibody–drug conjugate targeting EGFR and HER3 in 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hase 1b trial”。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畅博士、刘丹博士、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姬颖华教授。

图片

【主要内容】

图片

图1:CONSORT流程图

研究共筛选了102名转移性ESCC患者,其中20名因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撤回知情同意等原因未能入组,最终82名患者被纳入治疗阶段,分配到两个不同剂量组:22人接受2.0 mg/kg D1D8 Q3W方案,60人接受2.5 mg/kg D1D8 Q3W方案。随着研究的推进,截至数据截止日(2024年9月30日),共有71名患者停止治疗,主要由于疾病进展(40例),另有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8例)、自愿退出(10例)及其他原因(12例)停止治疗,仍有11名患者在继续接受BL-B01D1。该图清晰地勾勒出研究人群的流动过程,突出了研究样本来源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图片

图2:抗肿瘤活性及缓解持续时间(DOR)

在2.0 mg/kg组中,大多数患者的肿瘤体积变化较小,只有少数患者达到明显缩小(−30%以下),表现出较低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 15.0%)和疾病控制率(DCR 50.0%)。相较之下,2.5 mg/kg组中瀑布柱下降明显的患者数量显著增多,确认客观缓解率达到39.6%,疾病控制率高达79.2%。这一结果表明,较高剂量BL-B01D1在肿瘤负荷减少方面具有更强的治疗潜力,直接支持了该剂量成为RP2D的依据。

图片

图3: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Kaplan–Meier估计曲线

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在图3a中,2.5 mg/kg组的中位PFS为5.0个月(95% CI, 4.0–6.7),显著优于2.0 mg/kg组的2.7个月(95% CI, 1.3–3.6);图3b显示2.5 mg/kg组的中位OS为8.3个月(95% CI, 5.6–NR),也优于2.0 mg/kg组的5.5个月(95% CI, 3.3–6.6)。在较高剂量下患者疾病进展被有效延后,生存获益更为明显。

【全文总结】

综上所述,这项1b期研究首次在转移性、既往多线治疗失败的ESCC患者中系统评估了BL-B01D1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显示,BL-B01D1在2.5 mg/kg D1D8 Q3W剂量下展现出更优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生存期,同时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为后续3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免疫耐药后的晚期ES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这一研究为精准靶向EGFR与HER3的双特异性ADC在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2-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147, encodeId=660522e3147f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860101129a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食管鳞状细胞癌#</a> <a href='/topic/show?id=b690108504e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L-B01D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8504, encryptionId=b690108504ee, topicName=BL-B01D1), TopicDto(id=101129, encryptionId=b860101129ac, topicName=食管鳞状细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13 14:27:32 CST 2025, time=2025-07-1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13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European Radiology:验证Node-RADS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区域淋巴结的标准化CT评估

在ESCC患者中,Node-RADS已成为一种实用的、重复性的高风险转移淋巴结早期识别方法,为治疗提供指导并预测疾病预后。

Nat Commun:中国医学科学院高树庚/薛丽燕揭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免疫化疗治疗反应的免疫特征

该研究发现揭示了nICT治疗不同治疗反应的免疫特征,为优化ESCC中的个体化新辅助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Nat Commun:郑州大学刘康栋/董子钢/李蓬研究发现在ESCC进展过程中p38和ERK1/2激活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部分阐明了ACSL4在介导激活生长级联反应并促进肿瘤发生的应激诱导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81%的患者肿瘤近乎完全消失!中肿刘慧团队探索食管癌治疗新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表明,新辅助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后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抗肿瘤活性佳、安全性可耐受,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JCO:沈琳教授团队发现NOTCH1突变显著预测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生存获益

尽管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二线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临床观察显示,仅有部分患者能够从中获得持久的生存获益。这使得寻找可靠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变得尤为迫

老年男性,食道肿物,诊断考虑?

本文报告了一例68岁男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肿瘤呈隆起型,大小为7cmx3cmx1cm,镜下显示基底样和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特征。诊断要点包括肿瘤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癌巢特征。

Adv Sci:中国医学科学院陈洪岩等研究揭示了食管鳞状细胞癌中UMR高甲基化介导的致癌驱动基因激活的正反馈调控回路

该研究表明,基因体低甲基化区域(UMR)的高甲基化参与了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致癌同源框基因(尤其是NKX2-5和LHX1)的激活。

【论著】| 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的术后病理学缓解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索哪些临床资料能够对LAESCC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后的病理学缓解程度具有预测价值,并观察其安全性。

Nat Commun:河南大学许志祥等团队研究发现高迁移率蛋白A1通过抑制STING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进展

研究表明HMGA1抑制干扰素基因的刺激物(STING),抑制I型干扰素分泌,下调干扰素刺激的基因,并损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募集。

Mol Cancer重磅:晚期食管鳞癌一线去化疗突破:靶免联合实现更长生存

该研究为安罗替尼联合贝莫苏拜单抗去化疗方案在晚期ESCC患者一线治疗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为此类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