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医学》:血管闭塞危象减少超80%!基因疗法助力“治愈”镰状细胞病
2025-05-29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镰状细胞病治疗依赖基因疗法,现有疗法清髓预处理有副作用。《自然-医学》研究用低强度美法仑预处理+慢病毒载体基因疗法,7例患者随访2-7年,严重血管闭塞危象减少超80%,安全性提升,需更大样本验证。
镰状细胞病的特征是溶血性贫血、疼痛和进行性器官损伤。当前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抗生素、输血或骨髓移植等方法。随着基因工程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疗法逐渐被认为是治愈这一疾病最有希望的手段。目前,已有两款基因疗法获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已获批的基因疗法均使用白消安进行清髓预处理,可能引起持续性白细胞减少等问题,需要临床关注和解决。
近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7例患者使用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盐酸美法仑),输注基因(以慢病毒为载体)修饰的自体造血干细胞后随访2~7年后,所有患者均持续表达HbFG16D,且严重血管闭塞危象减少超过80%。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GbGM 可编码修饰的 γ- 珠蛋白基因,使其表达强效的抗镰状化胎儿血红蛋白 ——HbFG16D。研究期间共发生503起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2~3级血管闭塞危象,患者的4级血小板减少中位持续5天、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8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6天、中位住院时长为24天,较此前相关研究结果来,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长均有所缩短。所有患者均持续表达,且严重血管闭塞危象减少超过80%。
由于研究已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因此在第7例患者输注完成后,该研究终止。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后仅有短暂的血细胞减少,且可近乎晚期消除严重血管闭塞危象问题,证实了使用慢病毒载体的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证实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的临床益处。
参考资料
[1] Nature Medicine. (2024). Lentiviral gene therapy with 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 for sickle cell disease: a phase 1/2 trial. doi:10.1038/s41591-025-03662-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基因疗法# #镰状细胞病#
19 举报
基因疗法前程似锦
1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