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粪便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和预测未接受过治疗的IBD患者的病程

2024-07-24 xuyih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MPO单独或与FC联合可能增加粪便生物标志物的诊断能力。诊断时中性粒细胞标志物FC、MPO和HNL水平升高可预测UC患者12个月时的侵袭性病程,其中MPO相关性最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主要亚型。在诊断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广泛的症状,虽然已经确定了一些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但未来的病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预测的。粪便生物标志物在IBD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已确定的标志物中,粪便钙卫蛋白(FC)是一种中性粒细胞胞质蛋白,FC浓度与肠道炎症程度相关。髓过氧化物酶(MPO)主要由中性粒细胞释放,与内镜评分呈中度相关。人中性粒细胞脂质运载蛋白(HNL),可从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释放。据报道,IBD患者的粪便HNL水平升高,HNL已被证明与内镜下IBD活动度中度至强相关。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它们的粪便水平已被证明与IBD的内镜活动性中度相关。虽然这些结果表明了新型粪便标志物在监测IBD炎症活动中的潜在作用,但它们在IBD诊断和预后算法中的作用仍有待探索。这项研究检测了未接受过治疗的IBD患者的粪便样本,并检测了FC、MPO、HNL pAb/765、HNL 763/764、ECP和EDN与IBD诊断和预后的关系。

纳入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65例、新发克罗恩病(CD)患者6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90例、症状性对照(SC)患者67例和健康对照(HC)患者41例。我们分析了粪便样本的钙卫蛋白(FC)、髓过氧化物酶(MPO)、人中性粒细胞脂质运载蛋白(HNL)、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嗜酸性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并比较了各组之间的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生物标志物的诊断能力。确定每例IBD患者的临床病程,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

 

与HC (p < 0.001)和SC (p < 0.001)相比,IBD患者的所有标志物在纳入时均升高。FC和MPO在区分IBD和SC方面显示出最高的诊断准确性。生物标志物在IBD亚型之间的诊断能力存在差异,其中FC和MPO在CD中表现出最高的诊断性能。将FC和MPO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p = 0.02)。纳入时FC、MPO和HNL水平可预测侵袭性疾病过程,其中MPO表现出最强的相关性(p = 0.006)。

这项研究为IBD中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生物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提示MPO单独或与FC联合可能增加粪便生物标志物的诊断能力。诊断时中性粒细胞标志物FC、MPO和HNL水平升高可预测UC患者12个月时的侵袭性病程,其中MPO相关性最强。

原文出处:

Ling Lundström M, Peterson C, Hedin CRH, Bergemalm D, Lampinen M, Magnusson MK, Keita ÅV, Kruse R, Lindqvist CM, Repsilber D, D'Amato M, Hjortswang H, Strid H; BIOIBD Consortium; Söderholm JD, Öhman L, Venge P, Halfvarson J, Carlson M. Faecal bio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disease course in treatment-naïve patients with IBD.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4 Jul 12. doi: 10.1111/apt.1815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99781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6676, encodeId=8bb422166e6a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e6e6e031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肠病#</a> <a href='/topic/show?id=e57811e070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粪便生物标志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031, encryptionId=2e6e6e0315d, topicName=炎症性肠病), TopicDto(id=117070, encryptionId=e57811e07054, topicName=粪便生物标志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24 18:01:01 CST 2024, time=2024-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警惕!牙疼恐引发严重疾病!首医团队最新研究,从国自然热点切入

该研究揭示了牙周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通过肠道菌群依赖的方式加重肠道炎症和Th17/Treg细胞失衡,为伴牙周炎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提供了新的干预疗法。

UEGJ: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启动维多珠单抗治疗不会引发新发脊柱关节炎

炎症性肠病(IBD),即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免疫性疾病,被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对环境因素的反应。该病的表现可延伸至胃肠道以外,统称为肠外表现。多达50%的I

JCC:皮下给药后英夫利昔单抗血清浓度升高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深度缓解密切相关

较高的SC-IFX浓度与IBD患者的良好治疗结果率较高相关。血清SC-IFX浓度>20μg/mL与深度缓解显著相关,也是最佳药物浓度阈值。

一作兼通讯,最新Nature系列综述:炎症性肠病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解决策略

作者探索了减缓进展的因素,特别是IBD试验招募的下降,并评估了创新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重新配置试验设计、协调终点和将数字技术纳入临床试验。

Nature:发现了!炎症性肠病的主要致病原因「eG学术观察」

该研究明确了ETS2是IBD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条关键致病通路,并且证明用现有药物MEK抑制剂可以靶向ETS2进行治疗的潜力。

CGH:抗生素暴露与新发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抗生素暴露与新发IBD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存在正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抗生素管理可能对降低IBD风险很重要。

Joseph Wang教授/张良方教授Science子刊: 生物杂化微机器人,调节炎症性肠病中的结肠细胞因子和上皮屏障

该生物杂化alge-MΦNP机器人系统为IBD提供了一种有前途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望解决细胞因子相关的炎症。

Sci Adv:华中科技大学王琳/王征合作提出口服镓基液态金属制剂,用以缓解结肠炎

该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口服镓(Ga)基液态金属(LM)纳米剂的扩增靶向策略,以有效消除活性氧和氮(RONS)并调节失调的微生物组以缓解IBD。

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对炎症性肠病患者有效性的分析:一项美国倾向匹配队列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

DDS:活动性炎症性肠病与睡眠时间短相关

客观证实的活动性IBD与较短的睡眠时间相关。观察到的睡眠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共存的抑郁有关。进一步研究应考虑将睡眠时间和质量的变化作为纵向评估客观IBD活动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