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Musculoskelet Disord:儿童前臂远端移位骨折的克氏针髓内固定
2023-09-29 医路坦克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旨在强调髓内针对儿童前臂远端移位骨折的内固定,并分析该技术的结果。我们假设保留物理的髓内固定可防止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桡骨远端和前臂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12岁左右的大年龄组,而小年龄组的完全性骨折可能更需要手术治疗。桡骨骨折占儿童骨折总数的20%,其中桡骨干骺端骨折占62%。
治疗方法根据骨折类型而定:未移位骨折可采用夹板或石膏治疗;然而,移位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是在麻醉下使用石膏进行操作和固定,或者使用操作和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移位后复位率约为21% ~ 39%;许多诱发再移位的因素已被报道,最重要的是,相关的尺骨骨折、初始移位程度以及铸造和填充技术。
虽然这种骨折的重建能力和良好的功能预后,但再移位骨折是医生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之一,因为它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矫正手术,或者留下重建或不正常愈合,功能预后较差。因此,建议采用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再次移位;然而,它也有并发症的可能。同时,一些医生主张对所有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即使已经实现了满意的闭合复位也需要进行初级克氏针固定。Proctor等人主张在所有无法完全复位的情况下进行固定,而Prevot等人则建议因不稳定和不可复位而进行固定。
儿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至80%,克氏针固定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复位丧失、针道感染、克氏针下陷、桡浅神经失用和肌腱刺激。文献的广泛范围与成人不同,在不同时间、样本量和地点的不同报告中,日期相似,为实际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了更可靠的参考和有力的证据。
本研究旨在评估儿童前臂远端骨折髓内克氏针固定后的影像学和功能预后,并解释手术技术,以及可疑并发症的发生率。
图1 在插入钻头之前插入套管的第一个径向皮肤切口
图2 透视图像显示桡骨上的套管插入。B, C透视图像显示钻头插入并检查其在正位和侧位投影上的位置。D使用止血钳重新建立克氏针的轨迹
图3 使用预弯曲钝头k针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图4 在桡骨背侧插入第二根k针的步骤。皮肤切口。用于插入钻头的套的插入。C用手动把手插入克氏针
图5 透视图像显示髓内克氏针置入后的最终检查显示复位良好且固定稳定
图6 该病例术后即刻x线正位和侧位片显示手术技术
图7 术后1年的最终随访x线正位和侧位片
图8 A和B x线显示正位和侧位x线显示一名9岁女性患者前臂远端骨折。C和D术后x光片。6周后E线和F线显示固定稳定,愈合牢固
图9 A和B.正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7岁男性患者前臂远端骨折。C和D.正位x线片和侧位x线片显示术后立即x线片。E和F.正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术后4周的随访x线片。G和H.正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术后8周随访时两处骨折完全愈合。正位x线片和侧位x线片显示取下k针后随访结束时的x线片
方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对4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所有近期前臂远端骨折移位的开放性患者均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髓内克氏针固定治疗,并评估愈合率、愈合时间、疑似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和功能结果。
结果:研究人群中男生31例(66%),女生16例(34%)。患者平均年龄为10.68±2.728岁(7 ~ 15岁)。所有骨折均在中位6周内愈合(范围4-8周),42例(89.4%)患者12个月后功能结果正常,而5例(10.6%)患者功能参数轻度降低。术前中位角度从术前36°(范围24°-52°)改善到术后立即x线片上的4°(范围0°-10°)。12个月后,中位角度为2°(范围0°-7°)(p < 0.001)。术后即刻和最后随访时桡骨远端成角与功能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p分别< 0.001和0.002)。
结论:该方法复位效果好,复位易感性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