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Sci:浙江大学余路阳等团队合作发现人羊膜上皮干细胞促进实验性结肠炎的结肠恢复

2024-10-14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中,证明了将它们封装在水凝胶中并通过肛门注射给药可增强由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在恢复期结肠粘膜屏障修复。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表现为慢性肠道炎症,伴有衰弱症状,给全球医疗保健带来沉重负担。此外,目前主要针对炎症的疗法可能导致免疫抑制相关的并发症。人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具有低免疫原性和伦理可接受性,已作为潜在治疗方法受到关注。

2024年10月8日,浙江大学余路阳及Wei Xiyang共同通讯在Advanced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Promote Colonic Recovery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via Exosomal MiR-23a–TNFR1–NF-κB Signal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中,证明了将它们封装在水凝胶中并通过肛门注射给药可增强由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在恢复期结肠粘膜屏障修复。

潜在机制涉及从富含microRNA-23a-3p的hAESC释放外泌体,其在转录后降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表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中的核因子-κB通路,从而在炎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新方法通过恢复肠道上皮稳态而没有免疫抑制疗法相关风险,显示出治疗IBD的潜力。此外,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替代策略,可以靶向与炎症有关的关键分子通路,并使用hAESC及其分泌的外泌体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提供了有效治疗IBD的关键见解,满足了患者未满足的需求,并减轻了相关的医疗负担。

图片

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是胃肠道持续炎症和反复发作的症状,例如腹痛、腹泻、贫血和体重减轻。IBD的发病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其特点是病原体抵抗力受损、免疫细胞募集到固有层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肠上皮损伤,损害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上皮屏障的损伤或功能障碍进一步加剧肠道炎症,导致溃疡形成和各种并发症,例如纤维化和瘘管。

目前IBD的治疗策略主要侧重于通过非特异性抑制免疫系统或针对参与炎症的特定分子来减少炎症。然而,由于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存在潜在风险,这些策略可能会增加对其他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易感性。因此,IBD治疗需要不采用免疫抑制的肠上皮修复新策略。

图片

为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水凝胶包裹的人类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发的结肠炎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而开展的总体实验设计的示意图。(图源自Advanced Science 

最近,再生医学和细胞疗法已成为IBD治疗的有希望的选择。具体而言,人类羊膜上皮干细胞(hAESC)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都引起了关注。hAESC来源于人羊膜,具有多种有益特性,例如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易于获取和高度伦理可接受性。各种动物研究表明hAESC对炎症相关损伤具有治疗潜力,包括脊髓损伤、肺损伤、肝损伤、急性肾衰竭、伤口愈合、压疮和宫内粘连。

在本研究中,作者旨在使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研究hAESC对结肠炎的治疗潜力,该模型与人类IBD的关键方面非常相似(方案1)。作者发现hAESC通过释放外泌体微小RNA(miR)-23a-3p表现出修复特性,该miR-23a-3p转移到受体细胞后,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TNF受体1(TNFR1)/核因子(NF)-κB通路恢复炎症下的肠上皮功能。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0142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0777, encodeId=9c9e2230e771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5d3e87627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炎#</a> <a href='/topic/show?id=6f771201189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人羊膜上皮干细胞#</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0118, encryptionId=6f771201189b, topicName=人羊膜上皮干细胞), TopicDto(id=78762, encryptionId=f5d3e876276, topicName=结肠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Oct 14 10:38:01 CST 2024, time=2024-10-1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PNAS:小分子抑制剂VS基因敲除?林合宁组揭示Sirt2抑制剂改善结肠炎的独特优势

该项研究表明Sirt2小分子抑制剂仍然是IBD治疗的一种潜在策略。

ESMO Open: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炎的1年随访研究

ICI诱导的结肠炎的长期管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挑战。ICI诱发的结肠炎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难以确定,自然史也不确定。IBD样结肠炎患者可能需要早期和更积极的治疗。

Cell子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文/朱书等合作揭示加重结肠炎的致病新机理

该研究发现肠球菌来源的酪胺劫持肠干细胞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加重结肠炎。

J Ethnopharmacol:西黄丸通过改善粘膜屏障损伤,抑制炎症细胞滤过,改善小鼠结肠炎

结肠炎的患病率正在上升,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西黄丸(XHP)及其主要成分已被证明具有对抗结肠炎的抗炎特性,然而,XHP治疗结肠炎的具体作用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XHP对结肠炎的潜在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鲍永利教授团队:TSP50 通过调节 TGF-β 信号传导介导的肠粘膜屏障完整性维持来减轻 DSS 诱导的结肠炎

研究显示,其在肠隐窝中亦有表达,且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发现TSP50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提示TSP50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陆军军医大学最新《自然·通讯》:靶向递送Fc融合PD-L1,有效治疗急性和慢性结肠炎

PD-L1-Fc修饰的纳米颗粒可以为IBD的靶向治疗提供有效和安全的策略。

JCC: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苯乙酰谷氨酰胺与克罗恩病有关,可能通过血小板活化加重结肠炎

使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对饮食进行评估。并在治疗开始前收集受试者的血清和粪便样本。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在线串联质谱 (LC-MS/MS) 对PAGln和苯乙酰甘氨酸进行定量测量。

Adv Sci:温州医科大学吴建民/吴金雨发现circHIPK2在促进结肠炎和结直肠癌肠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发现circHIPK2 (hsa_circRNA_104507)是一种真正的circRNA,在IBD和CRC中均持续上调,表明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Adv Sci:武汉大学赵秋等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缓解结肠炎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发现DHA在恢复双肠屏障功能的同时显示出减轻肠道炎症的功效。

CMI:空军军医大学杨安钢、张瑞等团队发现METTL3小分子抑制剂治疗结肠炎

这项研究表明,m6A甲基转移酶METTL3在结肠炎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示通过靶向METTL3减轻肠道炎症是治疗结肠炎的很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