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I:王传清团队揭示国内百日咳暴发下年龄变迁、免疫逃逸和高耐药的关键原因

2024-11-15 儿科学界 儿科学界 发表于威斯康星

系统研究了2020年前后百日咳鲍特菌的分子演化、耐药和免疫变迁特征,揭示了MT28-ptxP3-MRBP的出现和传播是国内百日咳暴发下年龄变迁、免疫逃逸和高耐药的关键原因。

2024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控科王传清主任技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杨超青年研究员团队及重症医学科陆国平教授团队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杂志(影响因子10.9)上发表题为“Pertussis upsurge, age shift and vaccine escape post-COVID-19 caused by ptxP3 macrolide-resistant Bordetella pertussis MT28 clone in China”的研究论文,系统研究了2020年前后百日咳鲍特菌的分子演化、耐药和免疫变迁特征,揭示了MT28-ptxP3-MRBP的出现和传播是国内百日咳暴发下年龄变迁、免疫逃逸和高耐药的关键原因。

研究介绍

最近,百日咳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CDC)的数据,2024年前两个月报告百日咳病例数(32380例)是往年同期的20倍以上,接近2023年全年报告的病例总数(38205例)。除中国外,2024年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均出现了百日咳病例数激增的情况,如欧洲的英格兰、荷兰、法国等。除百日咳病例激增外,百日咳鲍特菌的耐药情况也日趋严峻。尤其是2020年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MRBP)在中国大陆的流行率非常高,在一些地区的流行率甚至超过90%。

本论文在前期发现MT28型ptxP3-MRBP出现和流行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2020年后上海地区百日咳病例数激增呈现的两种非典型流行和传播模式:一是百日咳感染已经向大龄儿童和免疫群体变迁;二是耐药菌株MRBP出现绝对流行优势。为揭示菌群进化演绎和免疫逃逸深层机制,课题组通过进一步的二代测序、三代测序技术,并纳入全球百日咳鲍特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上海地区流行株MT28型ptxP3-PRBP具体的感染和传播网络轴,分析其时空进化、演变及传播特征。

研究提示:MT28原始株为大环内酯类敏感株(MT28-MSBP),该克隆起先在欧美国家传播,于2007年传入中国;在发生了prn150的基因突变(BP0685 G15951A 同义突变)和获取红霉素A2047G耐药突变后,我们推测MT28-MRBP在2016年左右出现在中国,但仅在2020年才出现规模和稳定的流行。此外,26%的MT28-MRBP发生了prn缺失(机制为prn245-246位点IS481插入),使其或具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因此,MT28-MRBP携带多个疫苗抗原位点的突变,并获取了A2047G的耐药突变,使其具有流行和播散的潜力。

值得思考的是,新型的诊断方法助力新型病原菌的发现和上报,我们团队在2021年开始百日咳鲍特菌PCR检测后,即快速发现了MT28-MRBP的出现和流行,该亚型仍是目前国内流行的优势菌群;时间进化树分析MT28-MRBP在2016年即开始出现,第一株该克隆是在2017年分离自安徽省芜湖市,与我们报道的菌株高度同源。因此,未来开发和推广更快速、准确、灵敏的病原菌检测技术,对传染感染性病原体的精准发现、精准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成果图

 

作者团队介绍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付盼副主任技师和闫钢风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传清主任技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感染与免疫研究所杨超青年研究员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国平教授。

感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利军副主任医师团队和曾玫主任医师团队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该研究对百日咳的精准防控和治疗、新型疫苗和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供证据支持。

转自:复旦儿科科研部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7024, encodeId=6fbc223e024e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bcb2918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逃逸#</a> <a href='/topic/show?id=f5a8e1878f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百日咳#</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183, encryptionId=bbcb291830a, topicName=免疫逃逸), TopicDto(id=71878, encryptionId=f5a8e1878f0, topicName=百日咳)],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Nov 15 05:08:40 CST 2024, time=2024-11-15,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4-11-15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JTIM:肺腺癌特异性三整合素特征通过转移和免疫逃逸途径导致的不良结果

靶向整合素(ITG)的抑制剂作为包括肺癌在内的肿瘤治疗新策略被关注,但其仅对一小群肺癌患者显示出有限的疗效。ITG家族亚基在肺癌中表达和功能的异质性可能部分解释其疗效有限的原因。

一图展示XBB碾压性的免疫逃逸到底有多厉害;及XBB是否会造成重复感染的大流行?

XBB.1.5确实很可能引发新一波新冠疫情,但不是近期感染过Omicron突变株后的重复感染所致。

国内4地检出XBB!主要攻击脑部和肠道?面对不断变化的流行毒株,我们该如何面对?

BQ.1和XBB毒株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1和XBB毒株的国家没有显著增加。

Journal of Immunology:哈兽研基础免疫创新团队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部分非洲猪瘟毒株因为其编码CD2v蛋白的EP402R基因发生了缺失或突变,导致ASFV的致病力降低。然而,EP402R基因影响ASFV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Cell Discovery:CD36+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为肝细胞癌提供免疫抑制微环境

CD36抑制剂通过恢复HCC中的抗肿瘤T细胞反应与抗PD-1免疫疗法协同作用。总之,该研究强调了阐明特定CAF亚群功能在理解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CD:复旦大学史颖弘/樊嘉/刘卫仁等合作发现肝细胞癌免疫逃逸的新机理

该研究的发现为了解HCC的免疫耐受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见解,并对肝癌ICB治疗的患者分层具有潜在的转化价值。

STTT:新冠病毒M蛋白抑制I和III型干扰素激活,实现免疫逃逸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单链(+)RNA 病毒,可以跨物种传播并感染人类。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经在全球大流行。

J Hepatol: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团队发现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该研究通过泛肿瘤空间分辨单细胞分析揭示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串扰。

钇-90凭何脱颖而出?

介绍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肝癌的本地化进程,探讨其在肝癌治疗中与肿瘤异质性和免疫逃逸机制的关系,包括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避影响等。

读书报告 | 鞘糖脂合成介导 KRAS 驱动癌症的免疫逃逸

脂质构成了一组复杂多样的生物分子,对膜稳态、信号传导和能量产生至关重要。快速增殖的癌细胞需要持续的脂质供应来支持细胞生长和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