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ritis Rheumatol:抗体标志物在狼疮性肾炎分型及治疗反应预测中的作用

2024-10-30 潘华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抗C1q和抗dsDNA抗体可作为增生性LN的非侵入性标志物,且抗C1q水平对12个月完全治疗反应的预测效果优于蛋白尿。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并发症之一,约60%的SLE患者会出现LN,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增加早期死亡风险。LN的发生与自身抗体形成和免疫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密切相关,不同的抗体类型可能与不同的组织损伤模式有关。LN通常根据肾脏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但活检存在侵入性风险,因此难以频繁进行。此外,现有的组织学分类无法准确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约30%的患者会在诊断后10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寻找非侵入性血清标志物来预测LN分型和治疗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MP-LN队列,分析抗体水平在LN患者中的表现及其与治疗反应的关系,为L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反应预测提供依据。

本研究从279例SLE患者中收集了外周血样本,这些患者因蛋白尿而接受肾活检,其中268例确诊为LN。使用Bead-based技术(Bio-Rad Bioplex 2200)和ELISA方法测定了13种抗体,包括抗C1q、抗双链DNA(dsDNA)等,检测时间为基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并在12个月时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LN的分型基于ISN/RPS分类标准,患者分为增生性LN(III/IV±V型)和非增生性LN(I/II/V/VI型)。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多变量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抗体水平在不同LN类型和治疗反应中的表现。

在268例LN患者中,160例为增生性LN,108例为非增生性LN。增生性LN患者的抗C1q、抗染色质、抗dsDNA及抗核糖体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增生性LN患者。多变量分析表明抗C1q和抗dsDNA抗体水平与增生性LN独立相关。在预测增生性LN方面,抗C1q和抗dsDNA的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74%和68%;若两者均为高浓度,PPV可达100%。在增生性LN患者中,抗C1q和抗dsDNA高浓度可更准确地预测12个月后的完全治疗反应(AUC分别为0.72和0.64),其预测准确度显著高于基线蛋白尿水平(AUC 0.59)。此外,在增生性LN完全反应的患者中,除抗La/SSB外,其他抗体水平在12个月内均显著下降,而在膜性LN患者中仅抗C1q、抗染色质和抗RNP抗体有轻微下降。这表明抗体变化轨迹可能有助于评估增生性LN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设计与主要研究结果

本研究表明抗C1q和抗dsDNA抗体可作为增生性LN的非侵入性标志物,且抗C1q水平对12个月完全治疗反应的预测效果优于蛋白尿。对于增生性LN患者,监测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并为其病情进展提供信息。未来,通过动态监测抗体水平,医生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LN患者的治疗反应,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原始出处:

Association of Autoantibody Concentrations and Trajectories With Lupus Nephritis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 Response. Arthritis Rheumatol. 2024 Nov;76(11):1611-1622. doi: 10.1002/art.42941. Epub 2024 Aug 9. PMID: 3896293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4115, encodeId=f7d92234115f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d95109e27e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a> <a href='/topic/show?id=aef3111954b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狼疮性肾炎(LN)#</a> <a href='/topic/show?id=09b212080e1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身抗体形成#</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1954, encryptionId=aef3111954b7, topicName=狼疮性肾炎(LN)), TopicDto(id=109727, encryptionId=8d95109e27ef, topicNam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TopicDto(id=120807, encryptionId=09b212080e19, topicName=自身抗体形成)],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Oct 30 11:27:35 CST 2024, time=2024-10-3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rthritis Care Res: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孕妇子痫前期风险的影响

尽管有理论支持HCQ可能降低SLE孕妇子痫前期的风险,但在这一大型多样化患者群体中未能证实这一假设。

Front Immunol:不同细胞死亡途径的交互作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心脏损伤的影响

SLE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主要与几种细胞死亡过程的异常激活有关。

Sci Rep:中国学者揭示eNOS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eNOS基因的rs3918188和rs1799983位点与SLE的遗传易感性显著相关。

Arthritis Res Ther:氧化固醇代谢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治疗靶点分析

SLE皮肤损伤中异常的氧化固醇代谢机制,成纤维细胞通过IL-1β介导的NFκB和p38 MAPK通路上调CH25H和CYP7B1,增加了7α-25-OHC的生成。

Arthritis Res Ther:中国学者揭示低剂量IL-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疗效以及治疗后SRI-4响应的预测因素

SLE患者接受Ld-IL2治疗后SRI-4响应的预测因素,包括皮疹、补体C3水平和肾脏受累。

Lupus Science & Medicine:COVID-19刺突蛋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进展的影响

刺突蛋白显著促进了自身抗体的生成,加剧了肾脏和肺部的组织损伤及纤维化,且在MRL/lpr小鼠中还增加了血栓标志物CXCL4/PF4的水平。

Sci Rep:类风湿关节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TNF-α在SLE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其在SLE中的潜在治疗价值。

Lupus Sci Med:儿童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住院感染的发生率

儿童起病系统性红斑狼疮(cSLE)人群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后感染风险较高。

Sci Rep:淋巴细胞体积标准差联合红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的预测性能如何?

SD-V-LY、RBC和LY%与SLE病情活动性密切相关,特别是SD-V-LY在反映疾病活动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Autoimmun Rev:早发型与晚发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学表现的差异

早发型SLE患者在AIHA、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及淋巴结肿大方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晚发型SLE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