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肿瘤学》:PFS几乎翻倍,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降低41%!创新口服疗法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新选择

2024-11-10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SERENA-2 研究显示,新一代口服 SERD 药物 camizestrant 在 HR+/HER2 - 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优于氟维司群,显著改善 PFS,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新治疗选择。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2阴性(HR+/HER2-)亚型在所有乳腺癌中占比达70%,对于这部分患者,内分泌治疗是基石,但部分患者在一线治疗后会产生耐药,影响治疗效果。这种耐药通常由多种机制驱动,一种常见的机制是ERα编码基因ESR1突变。

目前获批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中,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氟维司群是HR+/HER2-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之一,尤其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作为二线治疗应用。然而,氟维司群需通过肌肉注射,且月剂量限制在500 mg,不能完全降解雌激素受体(ER),其疗效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开发更有效且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SERD成为迫切需求。Camizestrant作为新一代口服SERD,也是ERα拮抗剂,既能抑制ERα驱动的肿瘤细胞生长,又能导致ERα受体的降解。既往研究已证实camizestrant单药或联合治疗在HR+/HER2-乳腺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正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

近日,肿瘤领域权威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了SERENA-2的2期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既往接受过内分泌治疗的绝经后雌激素受体(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与氟维司群(500 mg/月)相比,camizestrant(75 mg/天和150 mg/天,两种剂量)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这些研究结果支持进一步开发camizestrant作为这部分患者的新治疗选择,改变其治疗结局。

论文指出,在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二线内分泌治疗中,camizestrant优于氟维司群,且解决了由ESR1突变引起的内分泌耐药问题。该研究结果显示,camizestrant有望成为ER+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二线治疗新标准,无论患者是否携带ESR1突变。

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Oncology

SERENA-2是一项开放标签、多剂量、随机的2期临床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亚洲、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4个医学中心开展,纳入了240例年龄≥18岁(中位年龄为60岁)、绝经后、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转移性或局部复发的ER+/HER2-乳腺癌患者,评估旨在评估不同剂量的camizestrant与氟维司群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

入组患者被按照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分别接受口服camizestrant,每日一次,剂量分别为75 mg(74例)、150 mg(73例)或300 mg(20例,由于其他研究中表明150 mg以上的剂量无明显疗效改善,该剂量组提前关闭且不纳入正式的疗效分析),可按需减少剂量;或肌肉注射氟维司群组500 mg(第1天、第15天和第29天进行注射,之后每4周注射一次;73例)。治疗以4周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

在2022年8月30日主要分析的数据截止统计时,camizestrant 75 mg组和150 mg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6.6个月和16.3个月,氟维司群500 mg组则为14.7个月。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分析结果显示:

与氟维司群组相比,不同剂量的camizestrant经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均得到显著改善,近乎翻倍,camizestrant 75 mg组和150 mg组的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可分别降低41%(HR:0.59,90% CI:0.42-0.82;P=0.017,中位PFS:7.2个月VS 3.7个月)和36%(HR:0.64,90% CI:0.46-0.89;P=0.0090,中位PFS:7.7个月 VS 3.7个月)。

与氟维司群相比,不同剂量组的camizestrant在各个疗效次要终点上也展现出优势。具体来看:

  • camizestrant 75 mg组、150 mg组与氟维司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6%、17%和12%;

  • 在第24周时,75 mg组、150 mg组与氟维司群组的24周临床获益率(CBR)分别为47%、49%和38%;

  • 在数据截止时,camizestrant组的中位OS数据尚不成熟,有待更长期的随访揭示生存获益。

在预设的探索性分析中发现,在多个亚组中都观察到一致的PFS的获益,包括先前使用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的患者、存在肝和/或肺转移的患者,以及在基线时循环肿瘤DNA中检测到ESR1突变的患者。

从安全性来看,不同剂量的camizestrant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在治疗中剂量调整较少,且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在任何一组中,发生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的患者均未超过2例。严重TRAEs在camizestrant组(75 mg、150 mg、300 mg)和氟维司群组发生的比例分别为8%、10%、10%和5%。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

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对于绝经后转移性或局部复发的ER+/HER2-乳腺癌患者来说,每日75 mg和150 mg剂量的camizestrant单药治疗在PFS方面优于每月500 mg肌肉注射的氟维司群,这种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参考资料

[1] Xu, M, Wang, Z, Zhang, Y. et al. Recaticimab Monotherapy for Non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Mixed Hyperlipemia: The Phase 3 REMAIN-1 Randomized Trial. JACC. DOI: 10.1016/j.jacc.2024.07.035.

[2] Santos, R, Nasir, K, Shapiro, M. A Step Forward for Long-Acting PCSK9 Inhibition: Improvements Without a Breakthrough. JACC. DOI: 10.1016/j.jacc.2024.09.01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6258, encodeId=ca3722362581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3c423e257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乳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247f1211642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amizestran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1164, encryptionId=247f1211642b, topicName=camizestrant), TopicDto(id=23725, encryptionId=73c423e2572, topicName=乳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Nov 10 23:03:19 CST 2024, time=2024-11-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本综述总结近期TANs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复杂机制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揭示针对TANs的乳腺癌治疗靶点,以期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停药后仍可持续抗癌!联合疗法对抗“最常见”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25%

该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独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在随访时间延长和大多数患者逐步停用瑞波西利后,使用瑞波西利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仍可在iDFS上持续获益,且安全可控。

西安交大胥伟军/锁爱莉/钱军民ACS Nano:中空双金属纳米放大器级联诱导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用于癌症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构建中空钙 / 铜双金属纳米放大器,通过诱导内质网 - 线粒体应激级联用于乳腺癌三模式联合治疗,为癌症多模式治疗提供新策略。

指南更新 | 乳腺癌NCCN(2024.V6):新增inavolisib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治疗晚期PIK3CA激活突变乳腺癌

乳腺癌NCCN指南更新至2024.V6,此次药物治疗更新的主要内容为新增inavolisib+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一线治疗晚期PIK3CA激活突变、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推荐。

对话大咖|ADC耐药问题如何解?梁旭教授谈ADC耐药发展新方向!

在第三届京华乳腺癌学术研讨会上,【医悦汇】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旭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探讨ADC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应用、耐药机制以及治疗策略。

多年前做过注射隆胸,差点被误诊为乳腺癌复发

本文介绍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放疗引发并发症及异物注射引发油质瘤案例,分析其诊断挑战,强调整形医生需关注此类复杂情况。

乳腺癌诺丁汉预后指数(Nottingham Prognostic Index,NPI)

乳腺癌诺丁汉预后指数(Nottingham Prognostic Index,NPI)

【综述】|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本综述回顾乳腺癌中TANs起源、形成、分型和功能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TANs与乳腺癌的临床相关性,进一步结合近期乳腺癌中TANs的相关临床研究,系统总结针对乳腺癌患者靶向TANs的治疗策略,

最新临床研究:强效新疗法使晚期乳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翻倍!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易发生 PIK3CA 基因突变致预后不良。伊纳沃利昔布联合两药可治疗,三期试验显示该三药联合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提高应答率,但安全性事件比例略高。

读书报告 | NeoPACT研究:三阴乳腺癌新辅助免疫化疗的临床和生物标志物

2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为不符合蒽环类药物治疗的TNBC患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的数据,并支持在随机研究中进一步评估该联合方案作为化疗降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