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与诊疗误区

2024-09-01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

论坛导读: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临床上分为肝型、脑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

肝豆状核变性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发于年龄<40岁的患者。该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体征和症状差异较大,最常表现为肝脏(包括肝硬化)和神经系统受累;眼部征象(Kayser-Fleischer环);溶血伴急性肝衰竭。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因此对肝功能异常不能用常见肝病解释的患者应及时行K-F、血清铜蓝蛋白、24h尿铜、腹部超声、头颅MRI等检查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症状前个体一般指以下3种情况:常规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意外发现角膜K‐F环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Wilson病先证者的无症状同胞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头部CT可见一些病变,包括脑室扩大,MRI更为敏感。第三脑室扩张,丘脑、豆状核、苍白球可见局部病变,同临床亚型相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3561, encodeId=247f2223561d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bfb81502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豆状核变性#</a> <a href='/topic/show?id=158c2969b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TP7B#</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69, encryptionId=158c2969bd, topicName=ATP7B), TopicDto(id=81502, encryptionId=abfb8150299, topicName=肝豆状核变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Sep 01 17:57:05 CST 2024, time=2024-09-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肝豆状核变性:Leipzig评分诊断系统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病变基础为编码铜跨膜转运蛋白的基因ATP7B发生突变,导致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组织器官中过度沉积,从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进行性肝病和神经精神障碍。

Front Neurol:揭示Wilson病认知功能对步态的影响

该研究通过探索认知障碍对WD患者步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将为临床通过认知和运动双重任务训练方法改善步态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罕见病学术年会(CSRD 2023):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筛查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

本次大会,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唐美玲教授为我们分享《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筛查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议题。梅斯医学整理重点分享给各位。

Mediators Inflamm:肝豆扶木汤通过PI3K/Akt/mTOR抑制肝自噬减轻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

探讨肝豆扶木汤(GDFMD)对肝豆状核变性(WD)型肝损伤自噬的影响,为GDFMD治疗WD型肝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Movement Disorders-脑萎缩,在神经性威尔逊病中进展速度快

脑萎缩率似乎是威尔逊病神经变性的一个有希望的标志。

Movement Disorders: 神经丝轻链蛋白,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意义如何?

sNfL水平可以作为衡量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程度的理想指标

肝豆状核变性:症状与体征、病因、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威尔逊病(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探究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为Wilson病(WD)是一种潜在可治疗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其特征是铜的病理性积累。

王共强:肝豆状核变性螯合治疗与铜缺乏

铜是一种必需的微量金属,是催化几种重要的细胞酶所必需的。然而,由于过量的铜可能催化有毒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因此铜的转运和细胞铜含量受到严格的控制。

肝豆状核变性:AASLD多学科诊疗实践|指南解读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硬化和脑部病变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