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290万人研究发现,这个血脂指标升高,血管正在悄悄变坏!

2025-05-04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陕西省

JACC 发表中国超 290 万体检人群研究,发现 Lp (a) 水平升高在女性、老年及特定风险人群中疾病负担重,且与特定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蛋白(a)[Lp(a)]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独立的因果关联。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病程较为漫长,在临床发病前会先经历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阶段,若能在该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可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关于Lp(a)水平升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研究,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较少,且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不一致。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发表一项大型中国体检人群研究,表明Lp(a)水平升高给人群带来了较重的疾病负担,特别是女性、老年人及存在某些心肾代谢风险的人群。Lp(a)水平升高与特定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更高相关,在患者特定部位钙化严重程度严重和多部位受累(包括颈动脉、脑和冠状动脉中的2或3个部位)的情况下,二者关联性更强。Lp(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病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该研究通信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筠教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刚主任、北京大学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王波研究员。

图片

截图来源:JACC

这是一项基于体检人群的中国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30个省份和地区体检项目包含Lp(a)指标的290多万例参与者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参与者中位年龄43岁,53.6%为男性。临床实践中,由于使用仪器和检测方式的不同,Lp(a)值单位通常为mg/dL和nmol/L,二者不可直接换算或转换。本次研究中,以Lp(a)值以mg/dL为单位的人群是要研究人群,Lp(a)值以nmol/L为单位的人群占比较小,是次要研究人群。

主要研究人群中,Lp(a)中位值为11.23 mg/dL,大多数参与者Lp(a)水平分布在5.50~22.64 mg/dL。次要人群的Lp(a)中位值为20.00 nmol/L。无论是哪类人群,女性参与者的Lp(a)均显著高于男性(均P<0.001)。

图片

▲主要研究人群Lp(a)水平分布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以Lp(a)水平>30 mg/dL、>50 mg/dL和>70 mg/dL作为Lp(a)水平升高的不同阈值时,主要研究人群的整体患病率分别为18.67%、8.41%和4.00%,且女性患病率始终高于男性(均P<0.001)。

图片

▲不同Lp(a)水平阈值下所有主要研究人群(紫色)、女性(橙红)和男性(蓝色)Lp(a)水平升高患病率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研究人群Lp(a)水平升高患病率也逐渐增加,且相比于年龄<60岁的参与者,年龄≥60岁的参与者在>30 mg/dL、>50 mg/dL和>70 mg/dL阈值下的患病率均更高。

图片

▲不同年龄段主要研究人群Lp(a)水平升高患病率变化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对于具有某些心肾代谢风险因素的参与者,包括高血压、总胆固醇升高、LDL-C水平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他们Lp(a)水平>30 mg/dL的患病率比健康人群更高,提示这部分人群面临着更高的心血管残余风险,可考虑优先筛查Lp(a)水平。患有肥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等的参与者,其Lp(a)水平>30 mg/dL的患病率较健康人群更低(均P<0.05),可能原因是Lp(a)与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标志物和疾病呈负相关。类似地,在Lp(a)水平>50 mg/dL的阈值下,也可观察到类似的结果。次要研究人群以>75 nmol/L、>125 nmol/L和175 nmol/L为阈值时,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风险人群中观察到的结果,均与主要研究人群结果相似。

主要研究人群中,相比于Lp(a)水平≤30 mg/dL的参与者,Lp(a)水平>30 mg/dL且≤50 mg/dL的参与者罹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加、颈动脉斑块、亚临床脑梗死和冠状动脉钙化(CAC)的风险分别增加了11%、15%、9%和11%;而Lp(a)水平>50 mg/dL的参与者上述情况风险则更高,分别增加了15%、32%、10%和19%。Lp(a)水平每增加20 mg/dL,均与上述特定部位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一步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呈独立正相关。Lp(a)水平每增加20 mg/dL,不同程度冠状动脉钙化发生几率增加4%~10%。

相比于Lp(a)水平≤30 mg/dL的参与者,Lp(a)水平在>30 mg/dL且≤50 mg/dL的参与者在上述特定1个部位、2个部位和3个部位出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分别升高了11%、26%和67%;而Lp(a)水平>50 mg/dL的参与者对应风险则分别升高了16%、40%和41%。Lp(a)水平每增加20 mg/dL,在上述特定1个部位、2个部位和3个部位出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分别增加6%、13%和18%。

图片

▲Lp(a)水平升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文章指出,这是研究团队所知的迄今为止关于中国Lp(a)水平升高患病率的最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这项涉及中国290多万体检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Lp(a)水平升高给人群带来了较重的疾病负担,强调了在Lp(a)水平升高患病率较高人群优先开展Lp(a)筛查的必要性。Lp(a)水平也是特定部位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关联最为密切。未来可考虑对中国人群开展Lp(a)水平普遍筛查,以降低Lp(a)水平升高的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

[1]Man S, Zu Y, Yang X, et al. Prevalence of Elevated Lipoprote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2.9 Million Chinese Adults. J Am Coll Cardiol. 2025 Apr 2:S0735-1097(25)05277-5. doi: 10.1016/j.jacc.2025.02.03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3456, encodeId=161b22634562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c4e242068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b16d1103202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脂蛋白(a)#</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4206, encryptionId=cc4e2420687, topicName=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TopicDto(id=110320, encryptionId=b16d11032029, topicName=脂蛋白(a))],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y 04 21:52:37 CST 2025, time=2025-05-0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JCEM:血浆雌二醇对绝经早期和晚期妇女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不同影响

由此可见,根据激素治疗开始的时间,E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随着E2水平的升高,绝经早期女性的CIMT进展率降低,但绝经晚期女性的CIMT进展率则有所上升。这些结果支持HT启动对心血管益处的时间假设,并且在绝经早期开始HT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JACC:补体C5可作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并且临床上缺乏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动脉中发生的时间和拓扑分辨蛋白变化,以寻找新的潜在诊断和/或治疗靶

J Hypertens: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增加引起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由此可见,该研究结果显示较高的PAC值与一些代谢变量密切相关,如甘油三酯、UAE、cIMT、更严重的ABI,颈动脉斑块以及血压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和心血管并发症相关。

JAHA:体重指数和高血压在月经初潮年龄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起介导作用

该研究强调了早期AAM与cIMT之间潜在因果关系的支持证据,并且AAM对cIMT的影响几乎有三分之一可能由BMI和收缩压所介导。

J Hypertens:家庭血压变异性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由此可见,家庭血压变异性较高,尤其是家庭SBP,与较大的颈动脉、主动脉和外周血管粥样硬化有关,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并且独立于平均家庭血压。

Int J Cardiol:儿童早期和晚期的端粒长度可预测14岁时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由此可见,在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测量的TL与14岁时的CIMT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端粒长度是生物学标志物,甚至是晚期心血管风险的早期决定因素。

JAC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预测非糖尿病患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常规应用HbA1c可在传统CVRF基础上识别无症状人群中高SA风险的个体

APT: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中的脂肪变性严重程度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即使是轻度脂肪变性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而脂肪变性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关联。这些发现提示肝脏脂肪定量增强了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

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也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发表于Circulation Research的一项研究(PESA)结果揭示了APOE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新研究:类黄酮摄入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多民族人群中,较高的饮食类黄酮摄入量与较低的外周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相关。增加摄入健康的富含类黄酮的食物可以防止外周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