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PD-1抗体药组织渗透性差、成本高且脱靶,口服小分子免疫药物来了!

2024-08-28 癌度 癌度 发表于上海

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癌症治疗,分析大分子抗体药物不足,阐述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优势及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方向。

免疫疗法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癌症治疗的潜力,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得很多无靶向药治疗机会的患者得到了希望,目前市面上的PD-1、PD-L1或CTLA-4抑制剂,其基本的原理是人体保护器官免受自身免疫攻击而进化出来的,但是肿瘤会超越这些途径来抑制免疫系统,防止自己被免疫系统杀死。因此就出现了阻断这些途径的抗肿瘤策略。

一、目前市面上免疫药物的优缺点

目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药物,虽然目前获批的几乎都是蛋白抗体类的免疫药物,但是大分子抗体组织通透性差,大大地限制了其疗效。此外蛋白抗体还具有脱靶效应、副作用以及高昂的生产成本,因为单抗类药物的生产需要的生产设备是远远高于小分子药物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蛋白抗体类药物的储存和运输,由于单抗类药物属于蛋白大分子,需要冷链运输,而且一旦药物开启了往往就需要用完,剩余的只能丢弃,这里也存在很多的浪费。在患者自己储存的时候也存在忽略冷藏条件,导致药物失效而自己不知道的情况,输注的往往是没有了功能活性的药物。

因此就有了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想法,最近有一篇文献介绍了这类药物的情况,癌度给大家做一下编译,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发。

图片

参考文献刊例示意图

二、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

这是一篇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四川省人们医院的研究人员的综述,发布在《癌症生物学与医学》杂志,作者探讨了针对免疫检查点的小分子药物开发,通过关注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功效和机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图片

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逻辑

研究者强调了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优势,这个主要是相对于蛋白抗体药物来说的,比如小分子药物表现出优秀的组织通透性、更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在家按时口服而不是去医院输注),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比较典型的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PD-L1二聚化以阻断PD-1和PD-L1的相互作用,BMS-202就是这样的一款药,还有一个是ICI CA-170是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YPD-29B则是促进PD-L1降解和增强抗肿瘤免疫,以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可以与其他治疗联合,比如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联合使用,相关的分析表明,这种组合能解决之前抗体免疫药物的局限性,为肿瘤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加方便的选择,也能彻底改变癌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Luoyi Chen et al, Development of small molecule drugs targeting immune checkpoints,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202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2865, encodeId=2af122228651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6dd29094a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疗法#</a> <a href='/topic/show?id=0de5290588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58, encryptionId=0de5290588c, topicName=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TopicDto(id=29094, encryptionId=e6dd29094a1, topicName=免疫疗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Aug 28 17:23:46 CST 2024, time=2024-08-2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论著】| 托法替布治疗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旨在更好地探索托法替布对srICIAM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肿瘤控制的后续影响。

Nature:粪菌移植:突破癌症免疫疗法瓶颈的新曙光

粪便微生物移植在癌症治疗中展现潜力,能改善免疫疗法响应,但面临供体、筛选等挑战,研究正探索标准化和替代方法,前景广阔。

PD-1 vs PD-L1抑制剂:差异何在?揭秘免疫疗法新篇章!

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在结构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抗体分类、结合区域、给药前后构象变化以及ADCC效应等方面。

Cancer Med:BCMA CAR-T细胞参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和感染并发症——来自瑞典的真实世界证据

尽管存在感染并发症的风险,但对感染的警惕监测和主动管理可显著改善MM患者的预后。这些真实世界的数据强调了BCMAT细胞参与治疗MM的潜力,强调了对患者进行仔细监测以降低感染风险的必要性。

四川大学何斌/蒲雨吉团队ACS Nano:突破性纳米调节剂为癌症表观遗传免疫疗法带来新希望

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名为ROCA的新型三位一体纳米调节剂,展现出强大的肿瘤表观遗传调控和免疫微环境重编程能力,为癌症表观遗传免疫疗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Biomark Res】NK细胞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大有可为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有挑战,NK 细胞治疗策略受关注,介绍其功能、缺陷及在 NHL 中的免疫治疗思路与临床试验,前景可期。

给药的昼夜节律,一天24小时的不同时间点输注PD-1抑制剂,生存率相差4倍!

癌症免疫疗法历史久,PD-1 抑制剂效果好但患者效果差异大。研究表明免疫疗法与给药时间点有关,人体免疫系统昼夜节律导致疗效差异,动物模型及大量研究证实,早期输注 PD-1 效果更佳,与生物钟机制相关。

ADC的联合治疗之路

介绍 ADC 药物的组成及作用,阐述其与化疗、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联合应用的情况,包括机制、效果、毒性及耐药等,指出未来联合疗法前景光明。

专访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吴博士:癌症个性化疫苗什么时候可以盼到?

癌症疫苗是旨在为患者个体接种的,针对癌细胞中存在的免疫决定簇的疫苗,以引发人体的免疫反应,并有望消除这些癌细胞。

【热点解读】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最佳证据总结

本研究从适宜对象、干预方法、初乳管理及健康教育这4个方面归纳分析早产儿初乳口腔免疫疗法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可结合临床现有条件和患儿的实际情况开展初乳口腔免疫疗法,以促进患儿免疫系统的成熟及尽早达到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