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强化后简化的降糖策略,可持续降糖和改善β细胞功能!中山大学第一医院研究

2024-10-18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发表于上海

中山大学一院学者在 BMJ 发表研究,提出先强化后简化降糖策略,可改善新诊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 β 细胞功能。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学者在BMJ上发表研究提出一种先强化后简化的降糖策略,即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作为初始治疗,后续使用简化的口服降糖药物方案作为维持治疗。该降糖策略可使新诊断2型糖尿病或严重高血糖患者HbA1c<7%达标率在71.6%~80.4%,可持续改善血糖水平和β细胞功能。

图片

研究者指出,2型糖尿病不是不可逆转的,特别是在早期阶段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早期2型糖尿病中显示出直接和实质性的益处。50%以上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2~3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通过消除糖毒性,诱导糖尿病缓解超过一年,显着改善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

该研究在国内15个医学中心纳入新确诊为2型糖尿病或和严重高血糖(HbA1c≥8.5%)的321例患者,年龄20~70岁,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任何糖尿病相关治疗。基线平均BMI为25.8 kg/m2,平均HbA1c为11.0%。

按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4个治疗组,所有患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均先接受2~3周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目标是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 mmol/L。随后,4个治疗组分别接受利格列汀+二甲双胍、利格列汀、二甲双胍、未用药物仅改变生活方式(为对照组)。日常饮食遵循当前营养指南,鼓励患者餐后步行或慢跑30~60分钟。随访48周。

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迅速消除糖毒性,平均空腹血糖从11.4 mmol/L降至5.9 mmol/L并改善β细胞功能。随后简单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可以很好地维持这些降糖益处。

随访48周时,71%的患者达到了HbA1c<7%。不同药物治疗组的HbA1c<7%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利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患者比例分别为80%、72%、73%和 60%

不同药物治疗组的HbA1c<6.5%的患者比例也均高于对照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利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患者比例分别为70%、68%、68%和48%。

第48周时,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的平均HbA1c水平最低,为6.2%。利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HbA1c水平分别6.5%、6.4%和6.7%。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的HbA1c水平较基线降幅也更大,达4.8%,利格列汀组、二甲双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HbA1c降幅分别为4.4%、4.5%和4.2%。

与对照组相比,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的患者更有可能在第48周达到HbA1c <7.0%

这些有利的结果伴随着更稳定的β细胞恢复。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β细胞功能改善最显著。

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重度低血糖事件,所有治疗方案均耐受性良好。

研究者表示,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通过快速清除糖毒性和脂肪毒性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后针对2型糖尿病多种机制的治疗可能对于维持持久的血糖控制和防止功能性β细胞损失至关重要。

在早期糖尿病尤其是有严重高血糖的治疗中,可考虑这种先强化后简化的降糖策略(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后口服药物治疗),特别是利格列汀+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持续改善血糖控制和β细胞功能。该方法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策略。

“强化”模块可探索更实际可行的强化方法,可应用于门诊,如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甚至以胰岛素为基础的方案,“简化”模块也可考虑更方便的药物,如固定剂量联合制剂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尚需要进一步的数据来评估治疗效果的持久性以及对减少长期并发症的影响以及其潜在的经济优势。

来源:Intense simplifed strategy for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severe hyperglycaemia: multicentre, open label, randomised trial. BM/ 2024;387:e08012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1805, encodeId=3e8b22318053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20f1090c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2型糖尿病#</a> <a href='/topic/show?id=f5a8981e84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降糖策略#</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90, encryptionId=d20f1090c2, topicName=2型糖尿病), TopicDto(id=98178, encryptionId=f5a8981e84d, topicName=降糖策略)],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Oct 20 00:13:12 CST 2024, time=2024-10-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0-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重大突破!北中医揭秘神奇成分虎杖苷如何神奇调节糖尿病大鼠肝脏

文章深入解析了虎杖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所展现出的核心策略及疗效机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醉翁之艺】以高血糖危象为2型糖尿病初始表现的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研究以 HC 为初始表现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肾脏结局,发现此类患者 CKD 风险增加,提出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干预和加强筛查。

STTT:四川大学童南伟团队发表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预防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该综述从“MDS相关TOD”的概念出发,对T2D的发生机制、筛查、诊断、预防和治疗,特别是降糖药的个性化选择和整体管理进行综述。

J Ethnopharmacol: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交泰丸通过SRC/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活性成分

本文探讨交泰丸(JTW)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重点研究JTW在体外和体内通过SRC/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鉴定其有效成分及其靶点,验证其疗效。

研究证实:运动或能预防胰岛细胞衰老,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

最近,一项来自哈佛医学院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研究揭示了运动对我们身体内部,尤其是对胰岛β细胞的深远影响,可能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Cardiovasc Diabetol:脂肪组织在2型糖尿病与心率变异性关系中的作用

心外膜脂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T2DM和HRV降低之间的关系,这加强了针对心脏特异性内脏脂肪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价值。

IJNS:行为改变技术联合心理教育可能是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水平的有益方式

结合行为改变技术的心理建模教育可能是促进劳动年龄人口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和血糖控制的最有益方式。

eLife:浙江大学陈卫团队揭示非编码RNA调控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新机制

该论文阐明了circHMGCS1和MIR4521在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生理作用和相互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