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军:好论文同样会被拒稿

2014-12-25 孙学军 孙学军博客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有被杂志拒稿的经历,因此我们不要因为拒稿而难过。拒稿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水平和稿件问题,也有可能是杂志和审稿专兼的水平和不认真造成。不过不少科学家的非常优秀的论文也可能被杂志武断地拒稿,这种故事也不少见。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到底同行评议靠不靠谱?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过去10年中投稿给《内科医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和》和《柳叶刀》的稿件中选择了1000多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有被杂志拒稿的经历,因此我们不要因为拒稿而难过。拒稿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水平和稿件问题,也有可能是杂志和审稿专兼的水平和不认真造成。不过不少科学家的非常优秀的论文也可能被杂志武断地拒稿,这种故事也不少见。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到底同行评议靠不靠谱?最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在过去10年中投稿给《内科医学年鉴》、《英国医学杂志和》和《柳叶刀》的稿件中选择了1000多篇,分析这些稿件最终的取向。如果简单用被引用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准,该研究小组发现这些杂志非常擅长发表比较没有疑问的研究论文。但是不能鉴别出那些论文将来的引用次数会比较高。或者说许多高引用稿件被这些杂志给拒稿。该研究是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Kyle Siler领导完成,12月22日发表在PNAS上。


最典型的是这1000篇稿件中引用最高的14篇全部被拒稿,其中一个被两次拒稿。Siler利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投稿和审稿数据库对1008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只有62篇稿件被其中一本杂志接受。757篇被拒稿的稿件最终在其他杂志发表。另外189篇仍然存在争议或不知去向。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个规律,认真开展研究认真写的论文,80%的总会找到合适的杂志发表。这些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次数和同行评价的好坏存在相关性,说明同行评议确实有价值。能大概区分出好坏。但是研究也发现同行评议存在的问题,竟然有772篇论文遭遇desk rejected就是没有经过送审给同行而被被编辑直接拒稿,15篇最高引用论文中竟然有12篇有这样的遭遇。这里体现出一个问题,难道杂志对创新存在恐惧吗?Siler认为是这些杂志的拒稿率比较高,他们不愿意承担风险。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Michèle Lamont曾经出版过学术评价的专著How Professors Thinkexplores how academics assess the quality of others work。他认为大多数编辑只知道谁是最理想的审稿人,他们并不具备辨别真正具有创新性研究稿件的能力。

《英国医学杂志》主编Fiona Godlee认为,这些desk rejections并不是错误的根本原因,一篇质量非常高的生物技术研究论文可能是因为不符合杂志发表范围被直接拒稿,而且论文引用多少不能作为论文质量的标准。Siler也承认用论文被引用多少作为质量标准不太严谨。最近《自然》杂志也发现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论文基本是一些方法类,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突破。

毋庸置疑,同行评议存在缺陷,显然这不是最完美的,但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662728, encodeId=cb4f1662e28b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ce1453556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孙学军#</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5355, encryptionId=8ce1453556a, topicName=孙学军)],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06fa25466689, createdName=124987c6m44暂无昵称, createdTime=Wed Aug 12 18:32:00 CST 2015, time=2015-08-1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中国论文工厂”后续|百人名单,问题论文多来自知名医学院和大医院

12月21日,澎湃新闻在《中国“神秘论文工厂”曝光:只要出钱就能在科学杂志上挂名》一文中报道了《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调查发现,该杂志表示,国际科学期刊上不少来自中国的论文可能是由某些所谓“论文工厂”集中生产,并点到了一家名为“MedChina”的“论文工厂”。 在《科学美国人》的调查报道中,还附上了一张百人名单,《科学美国人》对该名单的描述是:这是100篇玩“疯狂填词”游戏的论文(即论文中有一段或

Nature:世界高引论文Top100

这份百强名单的入围资格是引用次数超过12,119。令人意外的是,许多特别知名的论文并未入榜,比如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而1951年发表的一种蛋白定量方法,狂揽三十多万次引用,成为了最大的赢家。该文章的作者,美国生化学家Oliver Lowry也对此感到困惑。 NO.1 生物学技术(Biology lab technique)引文百强主要被蛋白质生化论文所占据。1951年发表的Lowry蛋白定量

嘿~多少人读了你的文章?

今年10月份我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一群同行见面,并做为期5天的workshop(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大家合力出一个期刊杂志的special issue(特辑)合集,一共7篇文章。见面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两位同事的博士论文,和我们这次的主题相关。见面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说,hey,我认真的读了你的论文,他们无不惊讶的看着我。第二天其中一位同事过来开玩笑说,我昨天和我太太Skype的时候

盖茨基金会要求旗下论文直接免费获取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一家全球卫生研究的主要投资者——将在开放获取运动中再创新标杆,该基金会计划要求它所资助的研究人员仅在完全开放获取性的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该政策将在2017年开始推行。在此之前,受其资助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订阅类期刊上发表文章,只要这些期刊的文章在12个月内可以免费获取。但在此之后,这些期刊必须是完全开放获取的,这意味着文章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即可供任何人阅览。而且,

中国“神秘论文工厂”曝光:只要出钱就能在科学杂志上挂名

MedChina公司官网截屏图,空色框内的文字为:MedChina让您不用做实验就可以发表文章。 @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微博贴出的最新SCI转让信息 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近日发布了一篇调查文章“代售:在权威科学杂志上挂上你的名字”,指出目前权威科学期刊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其中涉嫌论文造假多数来自中国。 该杂志甚至点名道姓地指出,中国存在“论文工厂”,批量生产论文,只要

冯兆东:SCI科研论文的正面效果

刚刚(2014-12-19)看到YFTan发表在科学网的“怎样(负面)评价SCI科研论文”的博文负面地触动了我经常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理念,因此我“有情绪”地写起这篇“SCI科研论文的正面效果”的博文。首先,作者一开头就说:“本博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讨论"追求SCI论文带来的弊端"。至于CI带来的好处,我不想浪费笔墨去详述”。我认为这不是要讲道理的架势。我觉得“讲道理”本身意味着:分析一件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