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企鹅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

2024-11-17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本文介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遗传病,具高度遗传异质性,我国多见亚型有 SCA3 等,临床症状多,目前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最新治疗方法尚处试验阶段。

论坛导读: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又称小脑萎缩症,是一种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病变遗传病,将导致患者行走动作摇摇晃晃,因此亦被形象地称为"企鹅家族”,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小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控制身体和四肢的肌肉协调、走路时身体的平衡、动作的平顺、说话的清晰度、吞咽的顺畅及眼球的运转等。SC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小脑共济失调(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的主要类型,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多在20岁至50岁青壮年时期发病,病程可长达二十年,病患由发病初期的口齿不清、行动跌跌撞撞,到末期吞咽困难,终至卧床、插鼻胃管,生活无法自理。SCA归因于50多个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其中至少14个基因被病理性重复扩增破坏。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SCA位列第111位。目前SCA的致病基因已发现数十种SCA致病基因,可根据遗传类型进行分类:(1)常染色体显性SCA致病基因;(2)常染色体隐性SCA致病基因;(3)X连锁SCA致病基因。我国目前最多见的亚型为SCA3,占51.1%到72.5%,其次是SCA2、SCA1、SCA6、SCA7。SCA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逐渐进展的步态、肢体进行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三大主征,可伴有周围神经病、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束征、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及癫痫发作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目前SCA最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或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或者是动物实验水平。目前尚无能有效阻止或减缓SCA进展的治疗方法,临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SCA的治疗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每种SCA都需要特定的治疗方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文索引:林康,王共强,马心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0型1例并文献复习[J].安徽医学,2022,43(05):617-61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7415, encodeId=389c223e4157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1ff95104b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遗传异质性#</a> <a href='/topic/show?id=12ef84602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602, encryptionId=12ef8460243, topicName=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TopicDto(id=95104, encryptionId=b1ff95104b4, topicName=遗传异质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Nov 17 11:56:21 CST 2024, time=2024-11-1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患儿反复水肿、肢体抽搐是何因?

病历资料 患儿,男,12岁,因反复水肿、肢体抽搐半年于2012年10月12日入院。 病史:患儿出生后被发现双手、足六趾畸形,4岁体检时发现右侧孤立肾,当时肾功能正常,未予特殊处理。因智力低下,高度近视,至入院时仍未上学。尿量少,500~600 ml/24h,其父母非近亲婚配,无类似家族史。 入院查体:BP 111/68 mmHg,体重 48kg,身高 138cm,体质指数 25.2 kg/m

Arthritis Rheumatol: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干燥综合征的遗传异质性

根据种族不同SS的遗传关联有显著差异,但这并不能通过亚表型的差异来解释。

BMC Med Genet:S1PR2 (DFNB68) 中保守的S1PR2 (DFNB68)残基对正常听力是必需的

遗传异质性和血缘关系使得隐性遗传听力损失在伊朗成为第二大最为常见的遗传障碍。在2个巴基斯坦家庭中,S1PR2基因中只有2个报道的致病变异 (c.323G>C, p.Arg108Pro和c.419A>G, p.Tyr140Cys) 与常染色体隐性听力损失有关。最近,研究人员描述了在S1PR2基因中,一个分离的新的纯合性c.323G>A, p.Arg108Gln病理变异,它能够导致个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遗传对重度抑郁症异质性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亚组的差异遗传性和部分不同遗传成分的发现为MDD的遗传异质性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为MDD临床亚组提供了更深入的病因学理解。

Nat Med:历时十余年!复旦大学邢清和等团队合作揭示脑瘫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和遗传检测重要性

该研究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了脑瘫儿童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可操作的发现。

Blood:MDS/MPN不同亚型的遗传异质性

特定的基因突变组合与形态学MDS/MPN亚型相关,并有助于阐明这些肿瘤的异质性;MDS/MPN-U患者表现出与其他MDS/MPN患者相似的不同临床分子谱。

Nat Commun: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新基因座的鉴定及祖先群体遗传异质性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球性的具有高度遗传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多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