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l:肖意传/秦骏/刘陈立报告了微生物群状中性粒细胞衰老调节膀胱癌的两性异形

2025-04-15 iNature iNature

该研究鉴定了RETNLG+ LCN2+衰老样中性粒细胞(RLSNs)亚群,它们优先在男性肿瘤微环境中积聚,并发挥强免疫抑制作用以限制抗肿瘤免疫,导致膀胱癌患者预后不良。

性别差异已经在非生殖性癌症中得到了流行病学上的证明,然而性别特异性固有微生物群如何协调免疫系统来影响这些差异尚不清楚。

2025年4月1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肖意传、秦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共同通讯在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题为“Microbiota-shaped neutrophil senescence regulates sexual dimorphism in bladder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RETNLG+ LCN2+衰老样中性粒细胞(RLSNs)亚群,它们优先在男性肿瘤微环境中积聚,并发挥强免疫抑制作用以限制抗肿瘤免疫,导致膀胱癌患者预后不良。

性别间RLSNs富集的这种差异可归因于肠道细菌Alistipes shahii,其优先在女性而非男性中繁殖。A. shahii相关代谢物lurasidone直接靶向RLSNs中铁螯合剂LCN2。通过释放Fe2+,lurasidone诱导铁死亡,从而消除RLSNs并促进女性的抗肿瘤免疫。在缺乏A. shahii和lurasidone的雄性中,RLSNs具有生存优势。总之,这些发现表明微生物群-lurasidoneLCN2回路调节膀胱癌的性别差异,并表明lurasidone对男性癌症患者的治疗潜力。

图片

癌症统计数据揭示了性别之间的显著差异,几乎所有非生殖性实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都较高;然而,这种性别差异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性激素、染色体和基因是癌症性别差异的主导因素。免疫成分,尤其是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成分,在调节肿瘤进展中也具有重要功能,研究进一步表明,雄激素信号可以抑制T细胞功能,促进男性肿瘤生长。然而,雄激素信号的抑制并不能完全消除肿瘤生长的性别差异,这表明了雄激素非依赖性因素的参与。为了支持这一假设,免疫成分被认为是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性别偏见的重要原因,但免疫系统如何翻译性别二态性以调节肿瘤进展尚不清楚。

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中抵御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这些细胞通常是短命的,但在炎症部位和肿瘤或其他病理条件下可以延长寿命。它们对细胞死亡的抵抗会导致细胞衰老,高水平的p16 (CDKN2A)和p21 (CDKN1A)表达以及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增强。因此,寿命的延长可能会导致病理部位出现衰老样嗜中性粒细胞,在这些部位它们具有有害而非保护作用。虽然肠道微生物群和昼夜节律钟调节循环中的嗜中性粒细胞衰老,但TME嗜中性粒细胞衰老的内在机制和生物效应尚未完全了解。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Nature Immunology)

在这里,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衰老样中性粒细胞亚群,该亚群在男性和女性膀胱TME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微生物群-lurasidone LCN2回路调节膀胱癌的性别二型性。该回路作为一个重要的机制,决定了在肿瘤发生条件下两性中性粒细胞衰老的差异,从而赋予膀胱肿瘤进展的性别差异。该发现还强调了FDA批准的药物lurasidone对男性癌症患者的治疗潜力以及LCN2在癌症诊断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

参考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5-02126-6#Sec4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472, encodeId=660622604e2c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43a85e942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膀胱癌#</a> <a href='/topic/show?id=c5b6126034c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性粒细胞衰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034, encryptionId=c5b6126034cf, topicName=中性粒细胞衰老), TopicDto(id=85794, encryptionId=843a85e9421, topicName=膀胱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14 22:22:02 CST 2025, time=2025-04-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ECCR:中山大学康铁邦等团队研究揭示了KLF16/MYC反馈回路是膀胱癌的治疗靶点

该研究揭示了KLF16/MYC调控轴在调节BLCA肿瘤生长和化疗敏感性方面的关键作用,表明溴结构域抑制剂与DDP或吉西他滨联合治疗BLCA患者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干预措施。

新型溶瘤病毒治疗膀胱癌,75%的患者病灶消失,许多患者2年后无复发!

如果患者对卡介苗治疗无应答,且属于高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则目前还缺乏好的治疗办法,刚刚在2024年美国泌尿协会年会的一项研究则给出了解决方案。癌度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参考。

Radiology:多参数MRI新辅助化疗VI-RADS评分评估肌肉浸润性膀胱癌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反应

新辅助化疗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nacVI - RADS)评分在评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反应时显示出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IVD前沿:膀胱癌无创检测的创新突破

研究结果表明,uTERTpm ddPCR的检出率最高。uTERTpm ddPCR在所有BC亚组中产生了最高的灵敏度。

European Radiology:nacVI - RADS对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的诊断准确性和阅读者间一致性

实际上,膀胱磁共振成像(MRI)的解读和报告目前基于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 - RADS),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局部分期方面准确性较高。

Adv Sci:哈尔滨医科大学徐万海等团队合作研究开发原位可转化纳米颗粒通过破坏线粒体和阻断线粒体自噬通量有效抑制膀胱癌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 KCKT 的原位可转化纳米颗粒,以促进溶酶体逃逸并直接损伤线粒体,同时阻断线粒体自噬。

IVD前沿丨膀胱癌高准确率新型甲基化标志物

作者评估了11个候选甲基化标记物用于尿BC检测,确定了三个最有希望的标记:NRN1,GALR1和HAND2。联用标记物集显示AUC为0.94,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96%。

IVD前沿:ddPCR尿液检测对膀胱癌无创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

本研究旨在比较uTERTpm ddPCR、Uromonitor和尿液细胞学的诊断性能,并探讨BC风险亚组之间检出率的差异。

World J Urol: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文男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保全器官膀胱切除术与标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肿瘤学结果比较

与SRC相比,OSC与较差的肿瘤预后相关,尤其是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因此有必要对膀胱癌患者进行严格的OSC选择标准。考虑到对预后的负面影响,T3期有可能被视为OSC的禁忌症。

NEJM | 新辅助化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显著改善可手术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

该研究报道了一项3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术前度伐利尤单抗与新辅助化疗联合使用,与单独新辅助化疗相比,显著改善了无事件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该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