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抑郁症的抗抑郁治疗反应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抗抑郁治疗相关躁狂症之间的药物基因组研究

2024-02-1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未来需要对更大规模的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跨诊断抑郁症队列进行研究,以确定与从反应到出现躁狂的抑郁症改善谱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虽然抗抑郁药(ADs)治疗重度抑郁障碍(MDD)有大量的证据基础,但对双相情感障碍(BD)的治疗效果却远非定论。抗抑郁药的使用,尤其是在 I 型双相情感障碍中的使用,仍然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缺乏一致的疗效证据,以及对情绪不稳定的潜在担忧。双相情感障碍系统治疗强化项目(STEP-BD)的数据显示,多达 40% 的参与者自述使用 ADs 后出现躁狂或躁狂症状。最近的数据表明,躁狂症患者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的处方率有所增加,因此迫切需要确定治疗无应答和/或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相关因素或生物标志物,尤其是与抗抑郁药相关的治疗引发的躁狂症(TEM)。

针对重度抑郁障碍(MDD),目前已有超过 25 种药物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治疗方法,人们对个性化治疗选择的兴趣与日俱增。本研究探讨了 MDD 抗抑郁剂反应与 BD 抗抑郁剂相关治疗突发躁狂症(TEM)之间的关系。

为此,来自美国mayo诊所的学者对 TEM 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多基因评分分析,并在接受 SSRIs 或 SNRIs 治疗的 I 型 BD 患者子集中测试了其关联性。相关结果发表在近期nature子刊《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

本研究结果发现,TEM 的 GWAS 没有发现任何全基因组范围的重要变异。在 PGS 分析中,MDD 抗抑郁反应的 多基因评分(PGS) 越高,BD TEM 的几率就越高(PGS 每增加 SD,OR = 1.16;p = 0.047)。在 BD-I 样本中,PGS 与 TEM 的相关性更强(N = 622;OR = 1.27;p = 0.011),在接受 SSRIs(N = 462;OR = 1.31;p = 0.016)或 SNRIs(N = 352;OR = 1.32;p = 0.044)治疗的 BD-I 患者中,PGS 与 TEM 的相关性相似。相反,PGS 与 BD 类型 II 参与者子集(N = 69;OR = 1.03;p = 0.811)的关联并不显著。

综上,未来需要对更大规模的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跨诊断抑郁症队列进行研究,以确定与从反应到出现躁狂的抑郁症改善谱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原始出处:

Pharmacogenomic overlap between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in major depression & antidepressant associated treatment emergent mania in bipolar disorder. Transl Psychiatry 14, 9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4-02798-y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88105, encodeId=589e21881050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1cf549e3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抑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b7df553384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抑郁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973, encryptionId=91cf549e3f1, topicName=抑郁症), TopicDto(id=55338, encryptionId=b7df5533846, topicName=抗抑郁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Feb 19 09:37:43 CST 2024, time=2024-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Psychol Med:早期生活压力与超重、抑郁及其成年期合并症的风险相关

不良童年经历与整个成年期的超重-抑郁合并症风险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性降低。

Front Psychiatry: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一个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方案

通过荟萃分析来评价穴位埋线疗法(ACE)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CGP论著|冬季抑郁症高发?二十四节气的温湿指数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二十四节气的Humidex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Front Pharmacol:牛黄清心丸通过调节TrkB/ERK/CREB信号通路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促进海马神经发生

评估了牛黄清心丸(NHQXW)对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并确定了NHQXW对诱导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

Psychiatry Res.:首次用药后重度抑郁症中与功能性脑异常相关的血浆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

首次发作的初治 MDD 患者血浆 SOD 和 GSR 水平与丘脑、前扣带回和额上回的局部脑活动呈正相关。同时,这些血浆水平与丘脑和脑岛以及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显示出显着的相关性。

J Ethnopharmacol:鼻内给药紫苏叶精油可改善小鼠社交失败应激引起的行为障碍

通过动物模型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紫苏叶精油(PFEO)对抑郁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Biol. Psychiatry:肠易激综合症与大脑健康相关性的神经影像学、行为、生化和遗传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与大脑健康问题(包括焦虑和抑郁)以及认知能力低下有关。在与情绪调节和高阶认知相关的关键区域,发现与更严重的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脑容量显著降低。肠易激综合征与大脑健康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关系。

Ear Hear:耳鸣和听力损失对抑郁症的影响: NHANES 人口研究

研究人员分析了听力损失和耳鸣对抑郁症的综合影响,以及其他因素,如人口、生活方式和健康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听力损失和耳鸣共同对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

Psychol. Med.:艾司西酞普兰和裸盖菇素的治疗重度抑郁症反应之间的关联

与艾司西酞普兰相比,患者对裸盖菇素的期望值明显更高;然而,对艾司西酞普兰的期望值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的改善有关,而对裸盖菇素的期望值则不能预测对裸盖菇素的反应。

Psychiatry Research:BMI 和葡萄糖参数与美国成年人抑郁症状的时间关联

高 BMI 和葡萄糖参数始终与较高的抑郁症状患病率相关。

拓展阅读

2025最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指南

本文将围绕该文章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rTMS 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Psychological Medicine:营养制剂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耐受性比较

EPA+DHA、SAMe、姜黄素和藏红花等营养制剂单药或与抗抑郁药联用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其中EPA+DHA联合抗抑郁药的疗效最佳(SMD 1.04)。营养制剂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率与安慰剂相当。

Molecular Psychiatry:裸盖菇素疗法维持情绪惊喜,打破传统药物情感钝化困局

裸盖菇素疗法(PT)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上优于艾司西酞普兰,且能维持对音乐惊喜的积极效价反应。神经影像显示PT降低vmPFC激活并增强感觉区域活动,而艾司西酞普兰则钝化情绪反应。

抑郁症研究热点:免疫炎症假说的最新进展

近 10 年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其或通过多种机制致病,还可指导治疗,部分抗炎药物辅助治疗有效,但仍需研究个性化方案 。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国学者揭示氯胺酮抗抑郁机制新突破:介观全脑波动分析揭示神经振荡与网络动力学变化

CSDS抑郁小鼠在BLA等8个脑区呈现高θ波段神经振荡紊乱和全脑网络效率降低。氯胺酮通过增强PrL-vHPC信息流和全局效率快速改善症状,机器学习模型显示网络特征对疗效判别的AUC达0.9523。

Alzheimers Dement.:长睡眠时间与较差的认知表现相关,并与抑郁症相互作用

长睡眠持续时间与较差的整体认知以及特定认知能力(如记忆、视觉空间技能和执行功能)相关。无论是否使用抗抑郁药,这些关联在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中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