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子刊: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左、右颈动脉斑块脆弱性的差异

2023-01-2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左侧颈动脉斑块更可能有更大的斑块负担,更高的LRNC发生率和更大的IPH体积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系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双侧颈动脉斑块(BCPs)患者中,两侧颈动脉斑块的脆弱性可能存在差异。来自我国清华大学的学者旨在利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R-VWI)研究BCPs患者的BCP特征差异。

研究人员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II的多中心研究中选择患有BCP的参与者进行亚分析。我们测量了颈动脉斑块的负担,确定了每个斑块的成分,并在MR-VWI上测量其体积或面积。对BCPs的负担和组成部分进行了配对比较。

结果显示,总共有540名BCPs患者有资格进行分析。与右颈动脉(CA)相比,左颈动脉的平均管腔面积更大(P<0.001),平均管壁面积更大(P=0.025),平均血管总面积更大(P<0.001),归一化管壁指数更小(P=0.006)。关于斑块成分,只有左CA的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的发生率更高(p=0.026)。对于两侧共存的脆弱斑块成分的患者,只有左CA的斑块内出血(IPH)量(P=0.011)明显高于右CA。

综上,斑块的生长和演变在BCP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左侧颈动脉斑块更可能有更大的斑块负担,更高的LRNC发生率和更大的IPH体积,这可能有助于大脑半球缺血性卒中的侧向化。

 

参考文献:

Differences in left and right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carotid plaques: a CARE-II study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2023;svn-2022-001937. doi: 10.1136/svn-2022-001937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Stroke:骨保护素与中风预后——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血浆骨保护素升高与缺血性卒中的不良预后有关

Neurology:轻度脑卒中合并大血管闭塞患者血流灌注变量与功能预后的关系 

在缺血性卒中和大血管闭塞(LVO)患者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已成为发病后24小时内的标准护理。研究发现,灌注损伤≥65mL 预示轻度脑卒中伴大血管闭塞患者功能预后不良。

Stroke-血管内治疗,灌注成像可有助于预测良好预后

与非灌注神经成像相比,获得灌注成像的EVT与早期和晚期时间窗的功能障碍改善有关。

Lancet子刊:EAST-AFNET 4试验:对有中风史的房颤患者进行早期节律控制治疗

有房颤和中风病史的患者有复发中风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高风险。

Neurology:脑卒中后结构、功能和运动损伤的途径特异性介导作用

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后功能障碍最常见的领域。这项研究揭示了结构和功能通路对皮质下卒中后运动损伤的因果影响,为研究通路特异性结构-功能耦合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途径。

拓展阅读

“不痛不痒”的颈动脉斑块:科学认知和管理

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易损斑块特征影响卒中风险。多种影像技术可评估斑块,影像组学结合 AI 带来新突破,临床需多方面干预。

Eur Heart J:儿童期、青年期和中年期血压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

每个生命阶段的血压对颈动脉斑块的发生贡献相同,成年中期的血压对斑块面积的贡献更大。

SVN:我国学者揭示高残余胆固醇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显著相关

在神经系统健康的群体中,RC浓度的升高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独立且显著相关。

千万级中国人体检数据解读 2023:揭示全国颈动脉斑块的地域差异与人群风险

本文分析19817886名体检者数据,发现颈动脉斑块标化检出率21.3%,男性高于女性,40岁后检出率随年龄迅速上升,北方高于南方,超声筛查及生活方式干预很重要。

JAHA:中国学者发布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MHR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相关,对MHR进行评估和管理有助于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Nature年度回顾 之 触目惊心:一半受试者的颈动脉斑块中发现微塑料;死亡/心脑血管病风险增加4.5倍

通过前瞻性观察研究来评估MNPs在人体动脉斑块中的存在及其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