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推注,请避开这些药

2022-11-12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给药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正确及时的给药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康复;给药差误无疑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安全给药是护理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给药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正确及时的给药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康复;给药差误无疑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安全。安全给药是护理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1哪些药物不宜直接静脉推注?

(1)高浓度电解质

如氯化钾、硫酸镁等。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内含氯化钾1 g,推注后血钾浓度立即上升,损害心肌,可引起患者猝死。10%或25%硫酸镁注射液应稀释后静脉注射,否则可能引起呼吸抑制,甚至导致呼吸麻痹。

(2)利尿药

如呋塞米、利尿酸钠等,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可引起突发性耳鸣、耳聋。

(3)神经肌肉阻滞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链霉素、核糖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以及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直接静脉推注可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引起呼吸抑制。

(4)非水溶剂药物

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氯霉素注射液的溶剂为乙醇溶液,禁止静脉推注。

(5)氨茶碱、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维生素K1等

静脉推注速度过快可引起死亡。

(6)局部刺激明显的药物

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局部刺激强烈,可引起局部剧痛、静脉炎和组织坏死,静脉推注易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如“红颈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低血压等;

②氟喹诺酮类、乳糖酸红霉素、磷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静脉推注易发生静脉炎,故采用静脉滴注并控制滴速。

(7)供肌内注射的药品

如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标示用法为肌内注射的药品,仅供肌内注射,不能静脉推注。

2哪些注射剂只能静脉注射而不宜肌内注射?

部分注射剂只能静脉注射,不能肌内注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局部刺激性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酸性较强,肌内注射具有较强的局部刺激,浓度过髙可引起局部剧痛、炎症和坏死,故不可肌内注射,宜用稀浓度缓慢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包括其他各种钙盐)、氯化钾(包括其他各种钾盐)、维生素C、酚磺乙胺、氨甲苯酸(包括其他各种酸类药物)、碳酸氢钠(包括其他各种碱类药物)、去甲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磷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阿昔洛韦及某些抗肿瘤药物等,如果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强烈刺激性疼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因此,以上局部刺激性大的药物均不适宜肌内注射。

②局部吸收差

药物肌内注射后,溶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进入体循环才能发挥作用。地西泮等药物,肌内注射吸收慢而不规则,不完全,如果采用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起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宜肌内注射。

③药物体积大

部分药物,如膦甲酸钠、甲硝唑等,由于溶解度低等原因,需要大量溶剂才能溶解,造成正常治疗剂量的药物溶液体积过大,不适宜肌内注射。

3哪些注射剂只能肌内注射而不能静脉注射?

由于肌内注射药物与静脉注射药物的不同,部分注射剂只能肌内注射,不能静脉给药。

①油溶液型注射剂

有的药物因在水中不溶解或不稳定或为了延缓药效而采用非水溶剂如注射用油制成油溶液型注射剂,这类注射剂仅供肌内注射或局部注射,不得用于静脉给药。如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D3、黄体酮注射液均为灭菌油溶液。

②混悬型注射剂

激素类药常用其醋酸酯,多在水中不溶,常制成混悬剂型,如甲泼尼龙醋酸酯混悬剂,仅供肌内、关节腔内注射,不能静脉注射。

③加入局部止痛药或抑菌药的注射剂

有的药物注射时可引起剧烈疼痛,有时会加入局部止痛剂(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一般仅限于肌内或皮下注射,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而有的注射剂制备时不加入局部止痛药,使用前在专用溶剂里加入局部止痛药,如青霉素钾以0.25%利多卡因作为溶剂。这些药物不能经静脉注射给药。

④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注射剂

氨基糖苷类静脉推注时,血药浓度骤然升高,可引起呼吸抑制作用,只可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

⑤因剂型特点或其他原因不能用于静脉给药的注射剂

包括肾上腺素注射液、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2、维生素K1、硫酸软骨素注射液、预混胰岛素制剂等。

3哪些药物静脉给药时发生血管外渗漏会引起不良后果?

静脉给药时如不慎发生渗漏,有些药物会引起不良后果,应引以注意。

(1)抗肿瘤药

包括细胞毒类、抗代谢类、生物碱类、抗生素类等抗肿瘤药,外周静脉给药外渗的发生率为0.5%~6%。多次注射可引起血管变硬、疼痛及血栓性静脉炎,如药液外溢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化疗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在应用化疗药物时对注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以减少或防止药物外渗。

(2)钙盐制剂

包括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亚叶酸钙等,尤其是给药速度过快时,注射部位出现发红、皮疹、疼痛,甚至脱皮和皮肤坏死。发现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用氯化钠液局部注射,氢化可的松、利多卡因、透明质酸局部封闭,同时抬高患肢及热敷。

(3)外周α-受体激动药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静脉输注时会出现沿静脉径路皮肤变白,注射局部皮肤脱落、发绀、发红等。如发生药液外渗,应在渗漏处迅速用10 mg酚妥拉明加氯化钠注射液作局部封闭浸润注射。

(4)高渗性药品

包括20%甘露醇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等,外渗可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

(5)其他

如加压素等,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引起血栓形成和坏疽。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急性心力衰竭5类常用药,一文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指继发于心脏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及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心源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Nature:利尿药物或可防止儿童自闭症

据《自然》(Nature)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婴儿在子宫中时,氯离子的不平衡是导致自闭症发生的一个可能因素。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在婴儿出生后一年或更长时间里都有眼神交流障碍及语言发育缓慢的情况。一项在啮齿动物上的最新研究暗示产前药物治疗可以阻止这些问题的出现。 该项研究结果近日刊登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研究人员表示,他们不认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Clin Res Cardiol:慢性心衰晚期高危急性失代偿的利尿治疗

利尿剂抵抗是晚期慢性心力衰竭(ACHF)患者急性代偿失调的常见问题。尽管呋塞米已有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但指导其使用的前瞻性数据很少,对最佳给药方式存在争议。DOSE研究表明持续输液和栓剂治疗的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