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ovasc Res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夏家红教授团队揭示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腹主动脉瘤形成的新机制

2024-06-14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IFNICs对腹主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破裂的影响。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征是腹主动脉壁内侧层变性。然而,目前关于腹主动脉功能与状态的调控因子的研究仍不完整。因此,深入了解参与AAA发生和发展的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对于药物治疗至关重要。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在主动脉重构中起重要作用,成瘤样本中此类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明显高于未成瘤的腹主动脉。此外,不同类型的单核细胞可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巨噬细胞亚群。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巨噬细胞(interferon-inducible monocytes/macrophages, IFNICs)是一群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的单核/巨噬细胞。既往研究表明,IFNICs来源于骨髓中I型干扰素介导的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祖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炎症性疾病。然而,IFNICs对于AAA形成的影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2024年6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夏家红教授团队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identifies IFNICs as a cellular target for mitigating the progress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nd rupture ris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IFNICs对腹主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破裂的影响。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对腹主动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IFNICs在腹主动脉瘤组织中大量浸润,而在腹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组织及未成瘤组织中浸润数量和比例较低。信号通路研究表明,胞质DNA感应cGAS-STING和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是IFNICs形成的重要原因。

图片

首先,研究者依照Daugherty等人的分类方法,将腹主动脉样本分为以下几类:正常腹主动脉(normal aorta, NA)、腹主动脉扩张无夹层形成(abdominal dilated aorta without disp, AAD)、腹主动脉瘤无夹层形成(single aortic aneurysm without disp, AAA)、动脉夹层/壁内血肿无动脉瘤形成(aortic disp/intramural hematoma without aneurysm, IMH-I)、单个腹主动脉瘤伴有夹层/壁内血肿(single aortic aneurysm with disp/intramural hematoma, IMH-II)、多个明显的腹主动脉瘤伴有夹层/壁内血肿(multiple distinct aortic aneurysms with disp/intramural hematoma, IMH-III)。为了探究不同病理特征腹主动脉样本的单细胞转录水平,研究者对以上类型的样本进行了酶解,并采用10XGenomics公司的GemCode™ 技术平台,共捕获了76472个符合条件的细胞并建立scRNA-seq文库。单细胞RNA测序结果显示有11种细胞类型参与腹主动脉病变。

图片

研究者从整体细胞群中提取出单核/巨噬/树突状细胞亚群进一步分析,观察到临近单核/巨噬细胞亚群有一群独特的细胞亚群,该细胞亚群高表达ISGs (Isg15Irf7Ifit1Ifit3 and Rsad2),在AAA组织中占有很高的细胞比例。为证实以上结论,研究者使用了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证实IFNICs确实大量存在于AAA样本。

 

图片

为了进一步研究IFNICs的起源、身份、信号转导通路和分化,研究者使用Monocle 2与RNA速率分析其分化轨迹,发现IFNICs处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过渡状态,是分化终末期细胞。接着,研究者使用单细胞调控网络推断与聚类分析(single-cell regulatory network inference and clustering, SCENIC)推断调控各细胞亚群分化的转录因子,结果表明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与IFNICs的分化密切相关,Irf7是调控IFNICs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研究者通过GSVA对各细胞亚群进行通路分析, 发现干扰素的生物合成与反应、病毒感染相关信号、DNA损伤信号、胞质DNA感应cGAS-STING与JAK/STAT信号通路在IFNICs中激活。

 

图片

研究者进一步证实,AAA存在DNA损伤信号激活,浸润于AAA内的巨噬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断裂的dsDNA产生,cGAS-STING信号通路在AAA中明显激活。

 

图片

为了探索cGAS-STING信号通路与AAA形成的关系,研究者通过构建Lyz2-Cre+/-Sting1flox/flox小鼠,证实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加主动脉破裂风险,促进AAA的形成,但对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图片

研究者进一步体外诱导IFNICs的形成,证实细胞焦亡和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在IFNICs中激活并且受IRF7的表达所调控。

图片

为了探索IFNICs与AAA的关系,研究者在骨髓细胞中分别敲除Sting1基因与Ifnar1基因,证实IFNICs的形成会增加主动脉破裂风险,促进AAA的形成,但对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图片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对不同病理特征的腹主动脉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发现IFNICs在AAA中大量存在,且IFNICs的形成与DNA损伤信号通路、胞质DNA感应cGAS-STING信号通路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IRF7在IFNICs中调控细胞焦亡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影响AAA的形成与主动脉的破裂。

图片

该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夏家红教授指导完成。乐晟博士、吴佳助理研究员、刘浩博士、杜一帆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夏家红教授和武汉市中心医院叶平教授是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夏家红教授课题组先后在Cell、Immunity、Science Immunology、Circulation、Cell metabolism、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Hepat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cardiovascres/advance-article/doi/10.1093/cvr/cvae117/7688137?searchresult=1#supplementary-data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0085, encodeId=65312210085b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aeb48e14e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干扰素#</a> <a href='/topic/show?id=77d9855258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腹主动脉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8714, encryptionId=daeb48e14ef, topicName=干扰素), TopicDto(id=85525, encryptionId=77d9855258f, topicName=腹主动脉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n 15 23:13:16 CST 2024, time=2024-06-1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ature Genetics:删除多余干扰素受体基因,可部分挽救唐氏综合征小鼠表型

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删除IFNR第三个拷贝能改善唐氏综合征小鼠的许多性状,包括认知功能缺陷、发育迟缓、心脏问题,以及面部异常。

【期刊导读】慢乙肝患者干扰素间歇治疗平台期的发生可能与树突状细胞的亚群表型变化有关

慢乙肝患者HBsAg缓慢下降的平台期的出现与树突状细胞(DC)的亚群变化,尤其是CD141/CD1c双阴性髓系树突状细胞(DNmDC)的频率降低和成熟受损有关。

AP&T: 长期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丁型肝炎可以获得持久的病毒学反应和功能性治愈

丁型肝炎病毒 (HDV) 是最具侵袭性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这部分患者对1至2年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反应率并不理想。

ARD:人类SLE变异NCF1-R90H通过巨噬细胞缺陷性的胞葬作用诱导Tfh2反应增强来促进肾损伤和鼠狼疮

狼疮致病变异体NCF1-H90在小鼠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减少巨噬细胞胞葬作用,增强Tfh2反应并促进自身抗体产生和肾损伤。

INFECTION:人体中血浆干扰素-γ-诱导蛋白 10 (IP-10) 水平与肺外结核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018 年约有 1000 万人感染了结核病 (TB) ,目前,结核病的管理越来越关注该疾病的肺外表现,因为在某些地区肺外结核病 (EPTB) 的比例上升了 。

A&R: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的增强在COPA综合征中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

V242G是在一个家庭的4名患者中发现的新型COPA突变。在具有V242G突变的基因靶向小鼠中出现了间质性肺病,STING途径的反应增强,导致I型IFN产生增加。

Neurology:干扰素信号抑制,不会干扰帕金森病风险或发病年龄

干扰素信号抑制,不会干扰帕金森病风险或发病年龄

PLoS Pathog:I型干扰素或能在病毒感染期间阻断机体免疫系统的“失控”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某些病毒感染如何引发机体的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如何降低这种损伤。

ARD:巴瑞替尼在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作用机制及生物标志物和关键免疫通路的鉴定

巴瑞替尼4 mg下调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上调的关键细胞因子,并且可能在干扰素特征之外的多靶点机制中发挥作用。

Cell:揭示细菌抑制宿主细胞干扰素反应机制

许多病毒---包括SARS-CoV2---已经进化出抑制正常干扰素功能的蛋白来感染我们并在人群中传播,但是细菌病原体是否逃避干扰素反应仍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