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的神曲为何总是单曲循环
2014-08-29 佚名 life
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宣传曲《小苹果》推出不到两周,就迅速攻陷了各大音乐网站,同时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从广场大妈到明星艺人,从南方校园到北方职场,蹿红大江南北成为新一代神曲,各路人士模仿哼唱停不下来。许多人表示一旦听过《小苹果》,这首神曲的旋律就一整天萦绕在脑海里单曲循环,召之即来却又挥之不去,甚至还无意识地跟着大脑中的旋律哼唱,难道是因为《小苹果》的超凡魅力无法阻挡? 事实上,不仅仅是
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宣传曲《小苹果》推出不到两周,就迅速攻陷了各大音乐网站,同时在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从广场大妈到明星艺人,从南方校园到北方职场,蹿红大江南北成为新一代神曲,各路人士模仿哼唱停不下来。许多人表示一旦听过《小苹果》,这首神曲的旋律就一整天萦绕在脑海里单曲循环,召之即来却又挥之不去,甚至还无意识地跟着大脑中的旋律哼唱,难道是因为《小苹果》的超凡魅力无法阻挡?
事实上,不仅仅是《小苹果》,对于其他音乐,人们也常常出现类似的苦恼,在听到某一首歌曲之后,这首曲子便在脑海里不断循环重复,甚至有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反而是身边的朋友忍不住抱怨,“天哪,你怎么还在哼这首歌?快停下!”其实这是“耳虫”在作祟,“耳虫”(earworms)源于德国词汇“ohrwurm”,意思是容易记住的曲调。而研究者们对于“耳虫”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耳虫”现象的成因。普遍的观点认为“耳虫”现象是由于大脑中的听觉回路导致的。大脑存在某种类似鹦鹉学舌的机制,使得人们在听到信息之后能够复述,比如复述一个电话号码或者地址。同样地,这个大脑机制也会让我们陷入挥之不去的神曲恶循环。
而“耳虫”现象与精神疾病中的“幻听”是不同的,前者通常是无害的,只是脑海中短暂想起某一旋律,不会带给人长时间的折磨,而后者则是持续“听”到声音,难以摆脱,十分痛苦。
所以,尽管有时候你会被这样的情况“逼疯”,但是至少你知道这是正常现象。2003年一项研究表明有98%的人都是“耳虫受害者”,尽管“耳虫”更喜欢骚扰女性。此外,相比其他曲调,抒情歌曲更容易在脑海循环。该项研究的主导研究专家、辛辛那提大学的詹姆斯•凯拉瑞斯(James J. Kellaris)博士说道,“研究报告显示,抒情歌曲被重复循环的频率最高,达到74%,其次是广告短歌15%和轻音乐11%。”
令人惊讶的是,谈到“耳虫”现象,喜好或擅长音乐的人最容易被影响,因为他们更容易被一些韵律节奏纠缠住。一份针对Facebook用户的“耳虫”现象调查发现,这一种音乐困扰的确实实在在地存在,而很大一部分回应来自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他们的爱好或工作都和音乐相关。“我是专业的音乐家,我的大脑似乎经常陷入一些曲调片段不能自拔,比如我学生弹奏的曲调或是我正在创作的东西”莱西•施罗德•加伯(Lacy Schroeder Garber)在调查中说到,而最常侵犯她耳朵的是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在音乐领域,好的旋律很大程度上就是适当的重复,如果重复太少,受众就容易忘记,重复太多又惹人厌烦,因此要在二者之间做到完美的平衡,既让人有些熟悉,又保持新鲜感。对于普通受众来说,以前从未听过的陌生的东西难以消化,但是一旦太熟悉,就会觉得不够原创新颖,兴趣减弱。
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回响在人们脑中的音乐通常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旋律,而且重复的一般都是音乐的一小段。在研究中比曼(C.PhilipBeaman,)和威廉姆斯(Tim I. Williams)指出,33%是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通常只有一两句),但也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
通常解决“耳虫”困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另一首歌来取代脑海中重复的旋律,或者是采用“厌恶疗法”,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听那首“耳虫”歌曲,以此清理大脑中相关的旋律。
在一项2012年的研究中,伊拉•海曼(Ira Hyman Jr.)和他的同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耳虫”现象是蔡戈尼克效应的表现,即未完成的任务会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直到完成才会消失。因此研究者猜想,如果只播放一首歌的部分,那这首歌变成“耳虫”在脑中循环的可能性将会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增加了一种消除“耳虫”的潜在办法,当一首歌的部分成为“耳虫”不断循环,就把这首歌从头到尾完整地放一遍,以此消除“耳虫”现象。
此外,在比曼和威廉姆斯的调查中,46.67%的人会选择想、听或唱其他的歌来取代脑海里的“耳虫”歌曲,25.71%的人会通过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比如读书或聊天,另外18.1%的人则选择任由它去。然而,效果最好的恰恰是最后一种,因为这顺应了心理学家韦格纳(Wegner)所发现的自我控制的逆效应(theory of ironic mental control),人们越是努力想把某些东西或想法赶出意识,却往往适得其反。
关注MedSci官方微信,即可获得10个积分
搜索公众号:medsci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好好看下!
123 举报
好好看下!
133 举报
好好看下!
102 举报
好好看下!
116 举报
好好看下!
130 举报
好好看下!
149 举报
好好看下!
124 举报
好好看下!
188 举报
好好看下!
167 举报
好好看下!
14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