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解剖 | 黄韧带的解剖及影像学测量方法

2024-09-23 影像诊断与科研 影像诊断与科研 发表于上海

介绍黄韧带,由黄色弹力纤维组织构成,位于椎板间。随年龄增长变厚,其测量方法多样,多以厚度评估,厚度大于 4mm 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黄韧带

黄韧带主要由呈黄色的弹力纤维组织构成, 位于脊柱的椎板之间;附着于相邻椎板上并连接相邻的椎板,构成椎管后壁,在颈椎薄而宽大,在胸椎增厚,在腰椎最厚。黄韧带本身呈膜状,由弹力纤维构成,位于相邻的两个椎弓。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及后面。

腰椎黄韧带的解剖学研究认为腰椎黄韧带有两层结构;黄韧带的浅层 ,即黄韧带背侧的一层浅黄色组织,纤维组织较多,深层为暗黄色组织,弹力纤维较多。

图片

图片

MRI T1 加 权 像 和 T2 加 权 像上,黄韧带呈低信号,在轴位为椎管后方沿椎弓板走行的“V”字型低信号影,矢状位成像为两椎弓板间斜向后下方走行“\”样低信号影。

年轻健康人的黄韧带更薄、更有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黄韧带变厚。年轻健康人的黄韧带弹性纤维的含量高达70%。老化和腰椎管狭窄症会导致大部分弹性纤维(75%)纤维化和被胶原纤维替代。黄韧带的厚度一般小于4mm,但由于黄韧带随年龄增长而变厚,在老年患者中此值变大可能是正常的。单纯黄韧带的肥厚有没有临床意义,需结合具体病例的症状和体征及其他影像学表现。

图片

(黄色为黄韧带)

黄韧带的影像学测量方法(三种测量方法)

黄韧带的测量与评估方法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测量厚度是应用最多, 也是最能直接体现黄韧带肥厚的指标,多以4mm为标准。临床经常通过测量黄韧带的厚度来评估黄韧带的退化。黄韧带厚度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经过黄韧带中点垂直于椎板的厚度作为其厚度,另一种以黄韧带椎板侧及硬膜侧做两条平行线间距离作为其厚度,测量层面多为椎间盘高度中点或小关节水平。

图片

a 于黄韧带中点测量 

b 平行线间最远距离 

 c 黄韧带横截面积

一、在横断面T1加权像上,在黄韧带长轴的中点处以测量其厚度。

图片

图片

黄韧带肥厚。(A) 28岁男性无腰椎管狭窄,(B)69岁女性存在腰椎管狭窄和神经源性跛行。黄韧带厚度的测量是在黄韧带内外侧连线的中点并垂直于其长轴。

图片

左右不对称时测量会存在误差

二、在小关节水平的横断面T2加权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

图片

图片

使用 T2 加权轴向 MRI 扫描测量黄韧带 (LF) 厚度(以红线标记)- 在小关节水平中点测量最厚的 LF 切口处

图片

磁共振成像 (MRI) 显示腰椎管矢状位和轴位视图。轴位视图显示 L4/5 关节突关节(见白色虚线)。A:T2 加权 MRI 显示无黄韧带肥厚、无腰椎管狭窄 (LSCS)  ;B-1 和 B-2:T2 加权 MRI 显示 肥厚黄韧带 (HLF)伴腰椎管狭窄。白色短线表示 LF 的厚度。

三、横截面积:黄韧带横截面积的测量也是一个重要参数。相比于测量黄韧带厚度, 可以避免黄韧带左右厚度不对称的问题,在诊断中央型椎管狭窄时更有优势。

图片

在T1加权MRI上,在关节面水平测量黄韧带厚度(A)和黄韧带面积(B)。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7259, encodeId=3dbd222e2594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66b1032308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黄韧带#</a> <a href='/topic/show?id=ef82119442f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影像学测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9442, encryptionId=ef82119442fd, topicName=影像学测量), TopicDto(id=103230, encryptionId=466b10323086, topicName=黄韧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Sep 23 14:25:11 CST 2024, time=2024-09-2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Spine J:腰椎黄韧带与椎板、椎间孔关系解剖研究

黄韧带起于颈2椎体,沿脊柱,终于骶1。在相邻的椎板间走行,黄韧带构成脊柱椎管的背侧表明。对黄韧带经典的解剖描述由Naffzinger等于1938年提出,在他们的描述中,黄韧带起于上位椎板的下方或前下方,止于下位椎板的上方或后上方。 后续有学者将其分作棘突间、椎板间和关节囊间三部分,进而分为浅层和深层两部分。但迄今为止,关于黄韧带在椎管外侧的大体解剖研究很少。深入研究其解剖特点,有利于放射科医生和

腰椎间盘突出CT和MRI读片技巧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病,要确诊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的方法是去医院拍一张腰部CT片或者MRI(磁共振片子)。 不过一般医生都没有充裕的时间把片子报告详细解释给你听,患者常常只能拿着“语言简练”的CT或者磁共振报告单对自己的病情似懂非懂。 不要着急~现在就来手把手教你,怎样自己也能看懂CT和MRI磁共振片子,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学习本看片教程不需要以前有医学知识背景,只

颈椎内镜治疗颈椎黄韧带钙化并颈椎管狭窄症1例

患者,男,71岁,因“四肢麻木伴行走不稳2年,并进行性加重2月”入院。

颈后路单节段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黄韧带钙化症一例

患者女,72岁,因渐进性右侧肢体发凉1年,伴走路不稳于2017年2月被收入北京积水潭医院。现病史:1年前,在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发凉,涉及范围为前臂至指尖及小腿至足底,伴头痛;后出现走路不稳、四肢无力;4个月前,出现左上肢剧烈疼痛,范围自上臂至前臂外侧,咳嗽时双手指尖有轻微麻木感。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痛苦面容;右侧肢体皮温较对侧低,双侧肱、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左上肢因

腰椎黄韧带囊肿1例

患者,女性,71岁,主诉因“腰痛伴左下肢麻痛6个月余”入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痛感,以小腿后外侧、足底为主,腰部活动轻微受限。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白天、夜间疼痛无差别,保守治疗后缓解不明显。查体:双下肢肌力5级,左下肢腱反射正常引出,左下肢S1皮节支配区浅感觉减退,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0°),括约肌功能正常。腰椎MRI:L5S1水平椎管左侧见一

经皮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例

黄韧带骨化症(OLF)是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的一种,是结蹄组织向骨性组织转化的过程。以胸段尤其是下胸段最为常见,颈椎和腰椎也可发生。胸段OLF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痹、无力及步态异常、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常有膝踝反射亢进和下肢肌力减弱等体征。因其非手术治疗一般无效,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疾病唯一有效的选择。传统的后路手术面临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及恢复周期长等问题。近

经皮内窥镜下治疗胸椎管黄韧带骨化症1例

患者,男,64岁,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行走1年余,于2016年4月8日入院。自诉“无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逐渐不能下床行走”。体格检查:颈部无明显不适,双上肢无明显麻木,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伸肌力5级,腱反射正常。T10,11水平棘突间隙压痛,双侧下肢踝关节阵挛,双侧屈髋肌力、股四头肌肌力、腘绳肌肌力、踝背伸及跖屈肌力均2级,肌张力高,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亢进。脐水平面以下感觉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