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NGS体验:从样品到分析仅需一天,MiSeq i100系列重新定义桌面式测序仪的便捷性

2024-10-10 ichone 网络 发表于上海

MiSeq™ i100系列测序仪,这一桌面式测序产品所引领的测序速度及操作便捷性的飞跃,将进一步驱动新一代测序(NGS)走进更多实验室。

2024年10月9日,全球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的领导者因美纳(纳斯达克股票代码:ILMN)正式发布MiSeq™ i100系列测序仪,这一桌面式测序产品所引领的测序速度及操作便捷性的飞跃,将进一步驱动新一代测序(NGS)走进更多实验室。

全新的MiSeq i100和MiSeq i100 Plus桌面式测序仪将凭借经济实惠、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助力客户获取强有力的洞察,即使是刚开始接触NGS的客户,也能迅速上手。该系列测序仪可支持室温条件下的试剂存储和运输,使实验室能够按需测序,无需因试剂解冻而增加等待时间,并能在当天完成从样品到分析的工作流程。

“我们的客户曾反馈,他们需要更加快速、小巧、操作简便的测序仪。全新推出的MiSeq i100响应于这些诉求,集成了上述优势。”因美纳首席执行官Jacob Thaysen博士表示,“无论是成熟的NGS实验室,还是首次开始测序工作的客户,因美纳最新款桌面式测序仪将为客户带来即插即用的灵活体验,满足当下实验室的需求。”

MiSeq i100系列的研发基于因美纳2011年推出的MiSeq桌面式测序仪,自发布起,因美纳客户曾通过MiSeq测序仪推动了大量基因组学发现。MiSeq i100经全新设计,融合了NovaSeq™ X系列的突破性创新和化学技术,将助力推动下一个基因组学发展和发现时代的到来。

关键技术革新

MiSeq i100系列进一步发挥了因美纳XLEAP-SBS™化学技术的强大创新优势——首次充分挖掘试剂室温存储与运输的潜力,为客户的项目规划和执行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该产品系列具备灵活的输出能力,有两套不同的配置满足不同需求:MiSeq i100 Plus测序仪每次运行可实现1亿个单端读数的数据输出,MiSeq i100测序仪每次运行最多实现2,500万个单端读数的数据输出。该产品系列的关键性能包括:

· 室温条件下的试剂运输和存储无需冷链运输与存储,无需解冻试剂,提升按需测序的灵活性,这对测序具有时间紧迫性的样本至关重要

· 可持续性:与MiSeq测序仪相比,包装废弃物减少85%,进一步降低了碳足迹

· 快速:运行时间大幅缩短,最快4小时,当天即可出结果(比MiSeq快4倍)

· 成本效益:更具成本效益的测序耗材,推动测序成本降低

· 全盘化的工作流程:涉及10种应用的18个经验证的端到端工作流程

· 简单:更简单、更流畅的操作,适用于不同测序经验水平的实验室

MiSeq i100测序仪搭载的一键式工作流程可用于微生物领域的小型全基因组测序,以及传染病和肿瘤领域的靶向NGS panels。该系列测序仪通过机载或云端的DRAGEN™基因组数据分析提供相应数据指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的要求。

“MiSeq i100系列标志着因美纳致力于提供具有完整工作流程的整体测序仪,从而帮助我们的客户获得更多洞察,实现更多目标。”因美纳首席技术官Steve Barnard博士表示,“MiSeq i100系列凭借更快的速度、简便易用、可扩展性和质量,以及直观的用户体验,为桌面式测序树立了新的标准。”

首批客户反馈

因美纳与全球范围内的客户开展了MiSeq i100的早期试用。魁北克基因组研究所NGS测序团队负责人Geneviève DonPierre分享了她的实验室使用该仪器的经验,她提及,魁北克基因组研究所专业技术和服务中心的大部分测序操作都是在NovaSeq X Plus上进行的。“有了这台新仪器,我们就能为小型项目或需要快速出结果以决定项目推进的研究人员进行快速解答。”

魁北克基因组研究所是一家非营利组织,为4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术和产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基因组服务。DonPierre指出了试剂室温存储对其实验室的重要性:“这确实有助于测序工作的规划,我们不必提前两天就考虑从冷柜中取出试剂。实现室温下的试剂储存真正有望改变游戏规则。”

Tim Roloff Handschin博士是苏黎世大学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基因组学(NGS)的联合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诊断测试、抗菌药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研究。基于其实验室使用MiSeq i100的经验,该设备的操作简便性以及24小时内实现从细菌培养到检测结果的周转时间极具变革性意义。

“我们可以在一天内启动两次测序运行,从而大大增加我们的样本流量。鉴于试剂是在室温下运输的,我们不再需要等待试剂解冻。”Roloff表示,“我们可以随时启用新的试剂池,无需再提前计划。这给了我们极大的灵活性,也为开发新的测试创造了新的可能。”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0132, encodeId=5cd522301328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736654581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测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5458, encryptionId=5736654581e, topicName=测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Oct 10 11:21:59 CST 2024, time=2024-10-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0-1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测序#

    0

相关资讯

NBT:上海交通大学杨朝勇/吴玲玲/宋佳/郑军华开发新的方法,实现高灵敏空间转录组学测序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用于空间RNA测序(Decoder-seq)的树状细胞DNA坐标条形码设计,该设计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

Genome Biol:中国医科大学李薛鑫团队开发多组学单细胞图谱:构建人体细胞多样性的多组学百科全书

随着技术进步和数据不断积累,单细胞图谱将持续更新和扩展。这一资源的不断丰富将推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为疾病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关键科学基础。

Nat Med:整合肿瘤患者WGS和纵向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可识别预后相关特定遗传改变

该研究证明了将基因组和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相结合的实用性,使生存分析能够识别影响预后的癌症基因,并提高人们对癌症基因组学如何影响患者预后的理解。

Sci Transl Med:机器学习+扩增子片段组测序实现灵敏的癌症早期检测

研究发现,A-PLUS的部分功效可以归因于一个单一的特征——实体癌患者cfDNA中Alu元件的整体减少。

上海交大余祥课题组《自然·通讯》:基于纳米孔RNA单分子测序和可迁移深度学习鉴定多种类型的RNA化学修饰

作者结合纳米孔RNA直接测序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开发了可同时检测多种类型RNA修饰的迁移学习模型TandemMod。

Nat Genet:基于三个大型生物库的测序数据进行泛祖先人类疾病罕见编码变异分析

研究团队利用三个大型生物库测序数据创建了人类疾病罕见编码变异关联数据集,并评估了不同祖先组成在罕见变异关联分析中的作用。

3年对7000个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PacBio与Ambry Genetics宣布合作罕见病测序项目

使用长读长测序技术在3年内对多达7000个人类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并寻求对罕见疾病病因的新见解。该新项目是同类项目中最大的罕见疾病基因组测序项目之一。

NBT:叶凯团队开发基于“序列-图像”转换的差异比较算法SVision-pro,实现高精确性SV检测及分型

叶凯教授团队开发了SVision-pro,这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实例分割框架,能够直观地表示基因组到基因组水平的测序差异,并在无需任何推断模型的条件下比较地发现基因组之间的SV。

Nature:基因组学新纪元:超快速测序技术加速个性化医疗

超快速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能够快速获取患者的基因信息,从而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Nat Commun:王建新/罗峰/肖传乐建立基于第三代测序数据的二倍体组装算法

基于第三代测序数据,提出了二倍体的单倍型组装新算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PE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