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的人注意了!死亡率差 14% 的关键:少糖少饱和脂肪
2025-07-23 梅斯内分泌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显示,美国成年人每日喝 1-3 杯咖啡可降低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黑咖啡或低糖低饱和脂肪咖啡效果显著,高添加则无益处,含咖啡因咖啡更优。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街角咖啡馆的香气便已悄然弥漫——对于许多人来说,一杯咖啡不仅是唤醒一天的“开关”,更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仪式。作为全球消耗量最大的饮品之一,咖啡与健康的纠缠早已超越了味蕾的享受,成为科学界热议的焦点。
据统计,约一半的美国成年人保持着每日喝咖啡的习惯。过去的研究曾为咖啡“正名”:荟萃分析显示,它与降低死亡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CVD)及某些癌症的风险存在关联。这背后的“功臣”或许是咖啡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咖啡因、绿原酸、多酚等,它们自带抗氧化、抗炎甚至抗癌的“技能包”。
但故事总有另一面。研究发现,风味咖啡和茶竟是美国19岁及以上人群添加糖摄入的第二大来源,且咖啡饮用者摄入的饱和脂肪比不喝者更多。这不禁让人疑惑:往咖啡里加的糖和奶,会不会悄悄抵消它的健康益处?遗憾的是,此前关于添加糖和饱和脂肪如何影响咖啡与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一直处于“模糊地带”。
正是带着这份好奇,本研究应运而生。它瞄准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试图揭开咖啡摄入量、添加的糖和饱和脂肪,与美国成年人死亡率之间的“神秘关联”。简单来说,就是想弄明白:加了糖和奶油的咖啡,还能算“健康饮品”吗?答案或许能为我们的日常选择提供更精准的指引。

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数据来自1999-2018年的NHANES,并与国家死亡指数数据联动,共纳入46332名20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均完成了有效的第一天24小时饮食回忆)。通过1-2天的24小时饮食回忆,研究者不仅区分了咖啡类型(含咖啡因或无咖啡因),还精细计算了每8盎司咖啡中添加糖(<2.5g或≥2.5g)和饱和脂肪(<1g或≥1g)的含量,再按摄入水平分类。
死亡率评估则通过NHANES与国家死亡指数的死亡证书记录完成,全因、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按ICD-10代码定义)死亡率均被纳入分析。此外,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体重、酒精摄入、身体活动量、饮食质量及合并症等潜在影响因素,也都被一一纳入考量。
统计分析环节,Cox比例风险模型登场,估算了不同咖啡类型、摄入水平及添加成分对应的死亡风险比值比(HRs)和95%置信区间(CIs),并对多种因素进行了调整。
经过9.3-11.3年的中位随访,共记录到7074例死亡。结果颇具启发性:与不喝咖啡者相比,每天喝1-3杯咖啡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更低,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但超过3杯后,益处不再增加。更关键的是,咖啡的“健康密码”藏在添加物里:黑咖啡和添加低糖低饱和脂肪的咖啡,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而添加高糖高饱和脂肪的咖啡,则看不到这种效果。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规律也类似,黑咖啡和低糖低饱和脂肪咖啡能带来益处,高糖高饱和脂肪咖啡则无效。
进一步对比含咖啡因与无咖啡因咖啡发现:含咖啡因的黑咖啡与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含咖啡因且低糖低饱和脂肪的咖啡也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但无咖啡因咖啡与死亡率之间,未发现显著关联。还有个有趣的发现:咖啡与全因死亡率的负关联,只在不喝茶的人身上显现。
说到底,这项研究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成年人适量喝咖啡(1-3杯/天)确实能降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但前提是——别加太多糖和饱和脂肪。它既为咖啡的健康益处添了份证据,也给爱喝咖啡的人提了个醒:那些额外加的糖和奶油,可能正在悄悄“偷走”咖啡的好处。
参考文献:
Coffee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United States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Volume 155, Issue 7, 2025, Pages 2312-232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咖啡# #饱和脂肪#
2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