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FM:内源性巨噬细胞介导前药递送克服生物学障碍以增强口服脑膜炎疗效

2024-05-30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台湾清华大学宋信文教授和台大医院Wei-Tso Chia等人开发了一种炎症激活的内源性巨噬细胞(MΦ)介导的口服前药递送系统,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的靶向治疗干预。

脑膜炎由于进展迅速,对健康构成了重大风险,在静脉注射抗生素时,尤其是在跨越血脑屏障时,也遇到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清华大学宋信文教授和台大医院Wei-Tso Chia等人开发了一种炎症激活的内源性巨噬细胞(MΦ)介导的口服前药递送系统,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的靶向治疗干预。该系统由炎症衍生的化学引诱剂引导,并通过炎症诱导的活性氧(ROS)触发药物释放。该系统由天然来源的β-葡聚糖与抗生素头孢噻肟(CTX)通过ROS响应性接头偶联而成,在水溶液中可形成纳米颗粒(β-Glus-CTX NPs)。在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脑膜炎小鼠模型中,口服βGlus–CTX NPs经由肠道微折叠细胞穿过肠上皮屏障(IEB),并被固有的内源性MΦ吸收。然后,这些MΦ介导的药物递送载体在其衍生的化学引诱剂的引导下穿过淋巴和循环系统,最终穿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到达发炎的脑组织。在富含ROS的炎症组织环境中,βGlus–CTX NP中的连接体被切割,释放出治疗性CTX。这种口服、内源性MΦ介导的前药递送系统提供了细菌性脑膜炎的靶向抗生素治疗策略,克服了强大的肠脑生物屏障,并有可能提高家庭治疗的有效性。相关工作以“Inflammation-Activated Endogenous Macrophage-Mediated Prodrug Delivery System Overcoming Biological Barriers for Enhanced Oral Meningitis Therap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图片

【文章要点】

MΦ战略性地分布在小肠内,存在于被称为派氏结的特殊淋巴结构中,是将病原体和颗粒等抗原从肠腔输送到派氏结内免疫细胞的重要通道。这些基于小肠的MΦ通过对病原体和抗原的反应,在维持局部免疫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防止可能导致炎症或自身免疫反应的过度免疫反应。利用小肠中丰富的MΦ,本研究介绍了一种炎症激活的内源性MΦ介导的前药递送系统。该系统使用天然来源的多糖,即β-葡聚糖(β-Glus),与抗生素头孢噻肟(CTX)相结合,其中的连接是由ROS响应性硫酮连接体实现的。在水性环境中,前药系统自我组装,最终形成βGlus–CTX NPs(图1)。

图片

图1 βGlus–CTX NPs及其口服递送途径和治疗机制

在肺炎克雷伯菌(K.肺炎)的细菌性脑膜炎实验小鼠模型中,口服后βGlus–CTX NPs特异性靶向肠道M细胞上的Dectin-1受体,穿过IEB并被派氏结中的内源性MΦ有效地直接吸收。在炎症脑组织释放的MCP-1等化学引诱剂的推动下,由MΦ(MΦ介导的βGlus–CTX NPs)携带的颗粒通过淋巴和循环系统运输,最终穿透被脑膜炎破坏的血脑屏障。此外,炎症脑组织中ROS水平的升高可以触发ROS响应性连接体的分解,释放CTX以启动其治疗效果(图2)。

图片

图2  βGlus–CTX NPs在脑膜炎中的抗菌效果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0157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7430, encodeId=4ffd220e430b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b47e80993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细菌性脑膜炎#</a> <a href='/topic/show?id=ec681150160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内源性巨噬细胞#</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5016, encryptionId=ec6811501607, topicName=内源性巨噬细胞), TopicDto(id=78099, encryptionId=9b47e809931, topicName=细菌性脑膜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30 12:28:23 CST 2024, time=2024-05-3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Pediatrics:新型算法可有效区分细菌性和无菌性脑膜炎

新的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和C-反应蛋白,可能有助于识别细菌性脑膜炎低风险或高风险。近日,西班牙的一项研究旨在开发和验证一个评分(MSE),以区分在急诊科进行初步评估胸膜炎儿童时的细菌性脑膜

Clin Microbiol Infect:肺炎是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入院时的一种常见的并存感染,且与其不利结局相关

肺炎是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常见并发感染,但对病程的影响尚不明确。本项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究脑膜炎患者入院时并存肺炎的表现特征、临床过程和结局,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Clin Microbiol In

J Pediatr:研究确定与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回顾文献,探究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差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于J Pediatr (Rio J)。

Crit Care Med:类固醇辅助治疗细菌性脑膜炎 应警惕迟发性脑损伤?

细菌性脑膜炎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和死亡。脑梗死在肺炎球菌脑膜炎患者中特别常见,且在疾病的头几天内就会出现。 美国传染病协会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指南都建议使用抗菌药的同时辅助类固醇治疗。然而,在广泛实施辅助类固醇治疗后,曾有少数患者报道发生了迟发性脑损伤(DCI)事件。

男同性恋群体或易感细菌性脑膜炎

   对于两个柏林青年来说,5月初在小镇上一次愉快的夜晚聚会,竟是以悲剧收尾。和朋友们在一家同性恋俱乐部聚会后,一名24岁的青年于第二天感觉不舒服,并出现发烧和恶心的症状。但他没有去看医生,结果两天后被发现死在了公寓里。另外一个人也出现相似的症状并被送进医院,他陷入昏迷中至今还未醒来。医生说,疾病对他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这两名青年都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众所周知的快速杀手。在他们的情况

Lancet 子刊:新生儿腰椎穿刺采用何种体位穿刺效率更高?

这些结果有力地支持了新生儿腰椎穿刺坐姿技术的广泛应用。

J INTERN MED:细菌性脑膜炎病因、危险因素、疾病趋势和严重后遗症趋势

将结合疫苗引入儿童疫苗接种计划,降低了幼童的骨髓灰质炎发病率,但并未降低成人的发病率。在接种疫苗后,患者出现了更多的发病前症状和其他细菌性BM,这强调了在治疗这些感染时需要作出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