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出生起就离不开输血”——医生一查,这不是普通贫血,而是一种“遗传铁牢”!

2025-06-27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3 岁小浩患重型 β 地中海贫血,因遗传缺陷致血红蛋白异常,需规律输血排铁,唯一根治希望为骨髓移植。该病属隐性遗传病,早期诊断及长期管理重要,基因治疗有进展。

3岁的小浩(化名)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瘦小、脸色蜡黄,父母总说他“体质差”“太挑食”,一感冒就反复发烧,体力也比别人差。可最让家人担心的是——他的脸越来越“怪”了:额头鼓鼓的、颧骨突出、鼻梁塌陷,像是慢慢变了样。从一岁开始,小浩就因严重贫血多次入院,几乎每两三周就要输一次血,医生最初以为是缺铁性贫血,可无论怎么补铁,血红蛋白总是起不来。

一次偶然的基因检查,终于揭开谜底——小浩患的是重型β地中海贫血,一种因遗传缺陷导致的严重慢性溶血性贫血。这是从出生起就注定的“血液工厂失灵”,靠自身根本造不出正常的血红蛋白。

医生告诉家属:如果不依靠规律输血与排铁治疗,这样的孩子会因严重贫血、脾肿大、骨骼畸形、心衰等并发症而逐渐走向衰竭。而唯一可能根治的希望,就是骨髓移植,但这背后还有配型、费用、并发症等重重难关……

什么是重型地中海贫血症?

重型地中海贫血症(Thalassemia major),又名重型海洋性贫血,库利氏贫血,是一种隐性遗传的血液疾病,因最早发现于地中海紫沿岸地区而得名。重型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病发于幼童期,是一种全球分布最广、累及人群最多的单一基因遗传疾病之一。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尤其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尤为严重。每年,世界上有十万个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症的儿童出生。

临床表现

地中海型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常有心悸、头晕、气促、疲乏、运动耐受力下降等一般性贫血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中到重度贫血,伴有黄疸,肝脾肿大(以脾大更为明显),骨髓代偿性增生明显,表现为骨髓扩增,部分患儿可出现发育迟缓和易反复感染。

重型地中海贫血根据基因缺陷的不同分为重型α-地中海贫血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重型α型又称Bart’s水肿胎或胎儿水肿综合征,是一种致死性疾病,胎儿常在妊娠中后期因重度贫血和缺氧而宫内死亡,或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孕妇亦可能因胎儿病变而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等严重并发症。重型β型患儿出生时症状不明显,但在3~6个月后逐渐出现贫血症状,若未及时治疗,会出现显著肝脾肿大,骨骼畸形(如上颌前突、颧骨隆起、眼距增宽、鼻梁塌陷),伴有骨质疏松、关节病变、身材矮小和发育迟缓等表现,晚期还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最终因感染或心衰于5~10岁死亡。

如果未能进行规范的输血和铁螯合治疗,患儿多在童年时期夭折。重型地中海贫血需早期诊断、长期管理,部分患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根治。

诊断标准

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家族史及必要时的基因分析。患者多表现为慢性贫血体征,如黄疸、肝脾肿大、发育迟缓以及典型的“地贫面容”。有阳性家族史时,应高度怀疑地中海贫血的可能。

血液学检查是初步诊断的核心,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分析。地中海贫血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常可见靶形细胞、异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下降。血红蛋白电泳可见异常谱型,有助于判断β或α链缺陷。重型β-地贫患儿多在出生后3~6个月出现症状,若血红蛋白低于70 g/L,常需依赖规律输血维持生命,晚期可因铁过载引发心、肝、胰等器官损害。

辅助检查方面,X线片提示骨髓增生表现,如掌指骨骨髓腔增宽、长骨皮质变薄,颅骨板变薄并出现放射状骨刺。在具备条件时,基因检测可进一步确诊,发现珠蛋白基因的部分缺失或点突变,有助于明确分型和遗传咨询。综合临床、实验室和遗传信息,即可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

重型地中海贫血目前尚无根治性的药物治疗手段,基因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输血、排铁、手术、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新疗法。常规治疗需终身依赖规律输血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同时使用排铁剂(如德弗洛沙胺)预防铁过载对心、肝、胰等重要器官的损害。部分患者因脾功能亢进而需行脾切除术以减少输血需求。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治愈中重度β-地中海贫血的方法,尤其对幼儿效果较好。但该疗法受限于供体配型、治疗风险及高昂费用,临床普及性有限。基因治疗虽尚未广泛应用,但已有突破进展。2022年,美国FDA批准Zynteglo(beti-cel)用于12岁及以上非β⁰/β⁰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数据显示约89%的患者实现输血独立,标志着基因治疗向临床转化的重要一步。

由于治疗成本高、周期长,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强调一级预防极为重要。建议育龄夫妇在婚前、孕前或孕早期进行地贫基因筛查,通过产前诊断有效预防重型患儿出生,是当前控制重型地贫发生率最有效的手段。

参考资料:

1.中国地中海防治蓝皮书,2015;

2.The prevalence and spectrum of α and β thalassaemia in Guangdong Provi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health burden and population screening[J].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04.

3.Yi, Shang, Zheng, et al. Prevalence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alpha- and beta-thalassemia in Baise region, a multi-ethnic region in southern China[J]. Gen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cusing on Gene Cloning & Gene Structure & Function, 201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077, encodeId=d1f922e10778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516952018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遗传缺陷#</a> <a href='/topic/show?id=03c31281541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型β地中海贫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5201, encryptionId=6516952018a, topicName=遗传缺陷), TopicDto(id=128154, encryptionId=03c31281541e, topicName=重型β地中海贫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27 11:59:33 CST 2025, time=2025-06-2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张锋Nature发布CRISPR新成果,开辟镰状细胞病治疗新途径

来自Dana-Farber/波士顿儿童医院癌症及血液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一小段DNA可以避开镰状细胞病(SCD)背后的遗传缺陷。这一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新发现,为开发出一些基因编辑方法来治疗SCD和诸如地中海贫血等其他的血红蛋白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 Dana-Farber/波士顿儿童医院的Stuart Orkin博士、Daniel Bauer博士,及哈佛-麻省理工B

Cell:H3K36me3可能与大肠癌有关

  来自肯塔基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调控人类DNA修复的一种独特的新机制。这一研究发现或可解释某些形式的大肠癌从前未知的根源。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25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肯塔基大学Markey癌症中心的李国民(Guo-Min Li)教授及顾莉雅(Liya Gu,音译)副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国民教授多年来从事DNA复制错配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其2005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现任职于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医学院。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异常的组蛋白修饰损害了控制癌症形成的DNA修复机器,从而为检测这些类型的大肠癌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这是首次证实表观遗传组蛋白标记物调控了基因组维护系统。DNA除了外界环境影响会造成损伤外,在其本身的复制过程中也会出现错配。尽管这种出错的几率十分微小,但是生命这台精密的仪器不允许任何差错。因为就算是一个碱基的错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疾病,其中包括大肠癌在内的各种癌症。

  细胞

华大基因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2014年7月8日,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研发及应用机构华大基因在北京宣布启动"千万家庭远离遗传出生缺陷"计划。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约有25万例,部分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态势。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基因技术已经被证实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对预防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缺陷基因遗传有玄机!破解不孕不育终极密码——专访复旦大学生科院张锋教授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演进过程中,Y染色体基因的丢失被认为是哺乳动物性染色体分化的重要途径。大约2500万年前,Y染色体基因终于停止了快速缩水的进程:经历亿万年裂变重组之后的剩余基因,在此后的岁月中保持了惊人的稳定性,也成为雄性子代得以存活和繁衍的决定性因素。

Science揭示:自闭症背后的遗传缺陷

遗传信息存储在DNA分子中,后者紧密绑定于细胞核中,类似于一份“指令清单”。在蛋白表达过程中,RNA充当着“跑步者”的角色,负责将特定的DNA代码从细胞核带至细胞质中蛋白质制造的地方。

Science:自闭症背后的遗传缺陷

来自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Ethan Greenblatt和Allan Spradling完成了这一研究。他们重点研究了一种基因——Fmr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1),该基因突变会影响大脑和生殖系统,导致最常见的遗传性自闭症、脆性X综合征以及卵巢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