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竟然还会影响近视!Cell Discovery:Akkermansia菌代谢产物3-IAA有望阻止高度近视进展

2024-10-19 梅斯学术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发现高度近视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益生菌及代谢物 3-IAA 与近视发展相关,外源性补充 3-IAA 或可减缓近视进展。

在这个数字时代,眼睛几乎成了最忙碌的“器官”,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让视力悄悄下滑,还可能引发各种眼部不适。为了防治近视,大家都说要保护用眼,对此,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吃吃吃,眼保健操、贴眼贴等护眼方法接踵而来,可是,谁知道肚子里肠菌竟然也参和了进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竺向佳、卢奕等人在Cell Discovery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通过对高度近视(HM)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代谢物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益生菌Akkermansia的定植以及肠菌代谢物吲哚-3-乙酸(3-IAA)的水平与近视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研究提出了肠道和眼睛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肠道-眼轴,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在HM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图片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高度近视的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作者对患者粪便样本进行了测序,发现HM组和正常组的肠道微生物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差异:在HM组中,Akkermansia、Fusobacteriaceae、Tissierellaceae、Parvimonas、TM7-3、Gemella和 Carnobacteriaceae表达显著减少,而 Pasteurellaceae、Gemmatimonadetes、Butyricicoccus 和 Lautropia 富集;其中,Akkermansia是一种对各种疾病有影响的益生菌,与HM相关性最强。

使用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进一步探索HM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14种细菌与HM具有显著因果关系。其中g Akkermansia成为HM的保护因素。进一步分析了菌群与评估HM严重程度的两个参数(AL 和屈光不正)之间的相关性,发现 Akkermansia 与 AL 呈负相关。

图片

研究思路:作者首先进行测序探讨HM与肠道菌群的联系,发现HM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益生菌Akkermansia的减少与HM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在HM的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健康的肠道菌群可维持巩膜中COL1A1表达,从而延缓HM

作者给与小鼠抗生素混合物(ABX)治疗以清除小鼠自身肠道菌群,之后将两组参与者的粪便定植到小鼠中。测序发现细菌在受体小鼠中成功定植。对移植了正常人群菌群的小鼠(FMTHC)、HM人群菌群的小鼠(FMTHM)、ABX小鼠和正常小鼠进行近视诱导,发现所有小鼠均表现出显着的近视变化和AL伸长,但FMTHC小鼠的近视进展显著慢于FMTHM,这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延缓近视进展。

COL1A1是巩膜细胞外基质(ECM)的主要成分,在近视进展中表达被抑制,而FMTHC治疗显著抑制了HM诱导的COL1A1减少。

图片

研究思路:发现肠道菌群对HM存在影响后,作者开展了动物实验,通过菌群定植来直观明确HM是否受到菌群的影响。肯定了菌群对HM起重要作用后,作者还检测了巩膜ECM主要成分是否与此有关。

三、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血浆3-IAA水平降低

作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以进一步探索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血浆代谢组变化。共鉴定出193种代谢物,相对丰度分析发现HM组内吲哚水平的显着降低,进一步发现HM组中存在2 种上调的代谢物和 5 种下调的代谢物,其中,3-IAA 显示出最明显的下降。

代谢物与HM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M和HC受试者血浆吲哚-3-丙酸、己二酸和3-IAA 水平与AL呈负相关。此外,Akkermansia丰度与3-IAA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检测了FMTHC和FMTHM小鼠血浆3-IAA浓度,发现FMTHC小鼠的血浆 3-IAA浓度更高。以上结果表明来自HC受试者的完整肠道微生物群具有更强的产生3-IAA的能力,这强调了3-IAA在HM进展中的重要性。

图片

研究思路:那么,涉及到肠道菌群,则常常与代谢密切相关,对此,作者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以便挖掘相关代谢产物,发现3-IAA,动物实验发现3-IAA在FMTHM小鼠这表达被抑制,而FMTHC小鼠中表达增加,肯定了3-IAA在这一环节的作用,暗示3-IAA可能在抑制HM进展中发挥了保护作用。

四、每日补充3-IAA可通过提高巩膜中COL1A1的表达来缓解HM的进展

作者在近视诱导前7天开始给与小鼠3-IAA,发现相比于空白组,近视诱导组和3-IAA+近视诱导组在散焦眼中均表现出显着的近视变化和AL伸长。但3-IAA组近视屈光不正显著减少,AL伸长率减少,且COL1A1表达增加。这些发现表明3-IAA有可能缓解HM的进展。

图片

研究思路:检测到3-IAA在HM过程中发挥作用后,作者开展了动物实验,外源性给予3-IAA来明确3-IAA是否真的可以延缓HM进展。

五、3-IAA 在体外促进 COL1A1 的表达,独立于芳烃受体 (AHR) 通路

作者开展了体外实验来探讨3-IAA对COL1A1表达的影响,发现经过3-IAA治疗后,COL1A1表达增加。鉴于3-IAA已被报道为AHR的内源性配体,作者探讨研究了3-IAA是否通过AHR通路促进COL1A1表达。实验发现3-IAA显着增加了AHR的已知靶基因CYP1A1的mRNA表达水平,但敲低AHR后,3-IAA对COL1A1表达的刺激作用并未消除。这些发现表明,3-IAA对COL1A1的促进作用与AHR通路无关。

图片

研究思路:明确了3-IAA影响HM后,进一步则是探讨其作用机制。作者从已有研究入手,探讨3-IAA是否通过已被证实的AHR通路来发挥调节HM作用。

六、3-IAA通过增加其启动子中 SP1 的富集来转录激活 COL1A1 表达

为了研究3-IAA如何调节COL1A1表达,作者检测了参与COL1A1调节的关键调节因子表达水平。研究发现-IAA显着增加了胶原蛋白调节和近视发展的关键转录因子SP1的表达。敲低SP1后,3-IAA对COL1A1的刺激作用被消除。

对此,作者体外实验研究了3-IAA如何通过SP1调节COL1A1表达。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两个SP1经典结合位点与COL1A1最为相关,CUT&Tag 测定发现SP1与COL1A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显著增加。进一步实验发现3-IAA 可显著上调COL1A1启动子活性。

图片

研究思路:3-IAA不是通过AHR通路发挥作用,表明3-IAA可能通过其他信号通路来调节COL1A1的表达。作者从参与COL1A1调节的关键调节因子入手,结合数据库分析以及实验验证,发现3-IAA通过增加转录因子SP1在COL1A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富集,促进了COL1A1的转录激活。

小结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通过测序分析、肠菌定植、外源性补充代谢产物等实验方式证实了HM受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尤其是Akkermansia和3-IAA,证实了外源性补充3-IAA可能有助于减缓HM的进展,点明了肠道-眼轴的存在。这些结论不仅增进了我们对HM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为开发新的治疗HM的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也给予了我们一些新思路,人体是一个整体,所有器官都具有相关联系,肠道菌群可能可以影响所有器官,同样的思路,换个研究对象,可能就是新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Li, Hao et al. “Gut microbiota-derived indole-3-acetic acid suppresses high myopia progression by promoting type I collagen synthesis.” Cell discovery vol. 10,1 89. 27 Aug. 2024, doi:10.1038/s41421-024-00709-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1885, encodeId=409422318856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ebc81e348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肠道菌群#</a> <a href='/topic/show?id=f6fd1023699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度近视#</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734, encryptionId=6ebc81e3482, topicName=肠道菌群), TopicDto(id=102369, encryptionId=f6fd10236991, topicName=高度近视)],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Oct 20 14:29:37 CST 2024, time=2024-10-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大咖专访 | 邢卉春教授:肠道菌群与肝癌

“肝癌在线”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邢卉春教授,解析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旨在为肝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共筑健康防线。

Cell Reports Medicine:毋需生酮,这种饮食模式也能有效减脂!且避免生酮带来的健康损害

在12周内,限制游离糖或碳水化合物摄入(生酮饮食)都能减少体脂。其中,限制糖摄入对代谢或肠道菌群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生酮饮食会增加脂蛋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水平,降低葡萄糖耐量,并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

论著|重症肌无力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本研究用16S rRNA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MG患者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期望为研究MG发病机制寻找新线索。

Cell:赵立平团队破解肠道菌群结构密码,有望成为健康评估新标准

284株肠道细菌,分成两个团队,构成一个“跷跷板”的样式,一头叫“基石功能群”,另一头叫“病生功能群”,形成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对立

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刘欣研究员ACS Nano:打破骨骼与肠道的“壁垒”——抗击骨质疏松的新思路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蜂胶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还展示了其在抗骨质疏松中的独特机制。

沈阳药科大学孙进/孙孟驰团队ACS Nano:CRISPR-Cas9口服系统精准治疗炎性肠病

沈阳药科大学团队发表研究,构建口服微纳基因编辑系统治疗炎性肠病,实现精准靶向,评估效果良好,为疾病治疗开辟新道路并调节肠道菌群。

Cell子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模式显著影响原发性胆道胆管炎的治疗反应!

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模式影响原发性胆道胆管炎的治疗反应。

杨敏团队、龚四堂团队发现糖原贮积病相关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有关

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杨敏教授团队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龚四堂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究,探索了GSD相关IBD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