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2024-10-01 消化界 消化界 发表于上海

今天为您带来第17期内容: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引言

“消化前沿”专栏是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消化界》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消化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月(最后一周)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今天为您带来第17期内容: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文章简述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通常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肝硬化可导致一些致命性并发症,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及黄疸等。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统计,肝硬化导致约132万人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4%(GBD 2017 Cirrhosis Collaborators.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0;5:245-66)。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器官,呈梨形,长8-12cm,宽3-5cm,壁厚小于0.3cm,容量为40-60ml。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胆囊静脉通过门静脉系统流入下腔静脉。因此,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门静脉压力增加,胆囊静脉流出受阻而导致胆囊充血,进而在腹部增强CT上表现为胆囊长度、宽度及胆囊壁厚度的改变。另一方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胆囊动力下降,因此,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高发病风险相关。有研究报道,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患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两倍(Bouchier IA. Gut 1969;10:705-10)。然而,胆囊形态学改变及胆囊结石与肝硬化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我们团队的Ding等于2024年7月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杂志正式发表了一篇题为《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的文章。该研究旨在探讨胆囊及胆囊结石的各种参数,包括胆囊长度和宽度、胆囊壁厚度、是否存在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结石的长度和宽度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生存及肝脏失代偿事件之间的关系。

我们团队回顾性纳入了206例肝硬化患者,并测量其轴位增强CT图像中的胆囊长度及宽度、胆囊壁厚度、是否存在胆囊结石以及胆囊结石长度及宽度。通过X-tile软件来计算这些参数的最佳截断值,并据此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生存及肝脏失代偿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Cox回归分析与Kaplan-Meier曲线分析探讨它们与生存之间的关联;通过竞争风险分析与Nelson-Aalen累积风险曲线分析评估它们与肝脏失代偿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其中,死亡是竞争事件。

结果显示,胆囊长度<72 mm的肝硬化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72 mm的肝硬化患者(P=0.049),而胆囊宽度、胆囊壁厚度、是否存在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度和宽度与肝硬化患者生存无显著相关性(P=0.10、P=0.14、P=0.97、P=0.73、P=0.73)。胆囊壁厚度<3.4 mm的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失代偿事件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胆囊壁厚度≥3.4 mm的肝硬化患者(P=0.02),而胆囊长度和宽度、是否存在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长度和宽度与肝脏失代偿事件无显著相关性(P=0.15、P=0.15、P=0.54、P=0.76、P=0.54)。

综上,胆囊长度及胆囊壁厚度的改变可能与肝硬化患者的长期预后相关,而胆囊结石指标与其无关。

重要研究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Analysis of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一.纳入患者特征

图片

(表源自文献)

本研究共纳入206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范围:28-89岁),142例(69%)为男性。中位随访时间为2.25年(范围:0.09-6.03年)。54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42例发生腹水、10例发生肝性脑病。29例死亡,其中23例死于肝脏疾病及相关并发症、1例死于非肝脏疾病、5例死因未知。随访期,无患者接受肝移植。

二.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生存之间的关联

图片

(表源自文献)

预测肝硬化患者生存的胆囊长度、胆囊宽度、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长度及胆囊结石宽度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 mm、38.6 mm、3.6 mm、1.9 mm和2.0 mm。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胆囊长度<72 mm、胆囊宽度<38.6 mm、胆囊壁厚度<3.6 mm、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度<1.9 mm及胆囊结石宽度<2.0 mm均不是肝硬化患者生存的显著预测因子。然而,在校正年龄、性别及Child-Pugh评分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胆囊宽度<38.6 mm是肝硬化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HR=3.01, 95% CI: 1.28-7.06, P=0.01),而胆囊长度<72 mm、胆囊壁厚度<3.6 mm、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度<1.9 mm及胆囊结石宽度<2.0 mm并非肝硬化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

图片

(图源自文献)

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胆囊长度<72 mm的肝硬化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72 mm者(P=0.049)。然而,胆囊宽度<38.6 mm与≥38.6 mm者(P=0.10)、胆囊壁厚度<3.6 mm与≥3.6 mm者(P=0.14)、无胆囊结石与有胆囊结石者(P=0.97)、胆囊结石长度<1.9 mm与≥1.9 mm者(P=0.73)以及胆囊结石宽度<2.0 mm与≥2.0 mm者(P=0.73)之间的累积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

三.胆囊及胆囊结石参数与肝硬化患者肝脏失代偿事件之间的关联

图片

(表源自文献)

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脏失代偿事件的胆囊长度、胆囊宽度、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长度及胆囊结石宽度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5.8 mm、31.1 mm、3.4 mm、1.9 mm和1.7 mm。

竞争风险分析表明,胆囊壁厚度<3.4 mm与肝脏失代偿事件发生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sHR=1.62, 95% CI: 1.09-2.41, P=0.02),而胆囊长度<55.8 mm、胆囊宽度<31.1 mm、无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长度<1.9 mm及胆囊结石宽度<1.7 mm均与肝脏失代偿事件发生风险的降低无显著相关性。

图片

(图源自文献)

Nelson-Aalen累积风险曲线分析表明,胆囊壁厚度<3.4 mm的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失代偿事件的累积发生率显著低于≥3.4 mm者(P=0.02)。然而,胆囊长度<55.8 mm与≥55.8 mm者(P=0.15)、胆囊宽度<31.1 mm与≥31.1 mm者(P=0.15)、无胆囊结石与有胆囊结石者(P=0.54)、胆囊结石长度<1.9 mm与≥1.9 mm者(P=0.76)以及胆囊结石宽度<1.7 mm与≥1.7 mm者(P=0.54)之间的肝脏失代偿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常有胆囊形态的改变及更高的胆囊结石患病率。重要的是,增厚的胆囊壁与增加的胆囊长度预示着肝硬化患者结局更差。然而,胆囊结石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结局无关。未来应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胆囊及胆囊结石相关参数的动态变化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28799, encodeId=aaa82228e998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b65813029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f8d083446e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胆囊结石#</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302, encryptionId=cb65813029a, topicName=肝硬化), TopicDto(id=83446, encryptionId=f8d083446ed, topicName=胆囊结石)],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Oct 01 23:30:48 CST 2024, time=2024-10-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0-01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人血白蛋白—肝硬化感染并发症治疗的关键角色

EASL 2024对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现状进行了呈现,并深入探讨了肝硬化易发生感染的机制以及人血白蛋白治疗肝硬化感染并发症的机制和临床疗效。

European Radiology:不同肝硬化患者行TIPS治疗该如何选择分流管直径?

颈静脉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流术(TIPS)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静脉曲张出血的有效治疗策略。然而,TIPS手术中覆盖支架的合适直径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期刊导读】导致慢乙肝患者肝硬化与肝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探索

一项研究揭示了NAC1通过激活LDHA转录表达,抑制CD8+ T细胞,从而诱导HBV免疫逃逸,最终导致肝硬化和HCC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

李军教授:肿瘤治疗相关的“肝硬化”监测和治疗

近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军教授分享“肿瘤治疗相关的‘肝硬化’监测和治疗”,肝癌在线特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肝硬化患者预后模型(改良辽宁评分,modified Liaoning Score)

肝硬化患者预后模型(改良辽宁评分,modified Liaoning Score)

APT: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与肝硬化危重患者死亡率降低相关

既往使用NSBB与危重肝硬化合并AD患者28天和90天死亡率的改善相关,这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介导的。

揭秘!LI-RADS分类成肝硬化与CHB患者胆管癌术后预后新风向标

近期,发表于Liver Cancer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明确了LI-RADS分类与AJCC指南一起使用时,是否可以为ICCA提供额外的术后预后价值,肝癌在线特此报道。

临床研究|肝硬化自发性脾肾分流治疗后再出血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肝硬化合并SSRS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对此类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观察随访,探讨了首次治疗后再出血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CGH: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癌诊断延迟的相关因素

根据指南的定义,在患肝硬化的退伍军人中,近一半的HCC诊断延迟在发出危险信号后60日或更长时间。这项研究提示,医务人员应采取干预措施,提高肝癌危险信号的及时随访和指南的依从性,以提高肝癌的早期发现。

【期刊导读】高嘉宏教授团队:代谢综合征显著增加慢乙肝患者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风险

并发和新发代谢功能障碍都会独立增加慢乙肝患者罹患肝硬化和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而单纯脂肪变性则可能对慢乙肝相关肝硬化具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