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18F-MK-6240 PET/MR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体内检测 

2022-12-15 Naomi MedSci原创 发表于湖北省

卒中后发生阿兹海默病风险增加,该关联或不仅仅是由传统的血管危险因素驱动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可能在缺血性卒中后形成,并在缺血周围的脑实质中扩散,需要进一步随访以更深入地了解缺血性卒中后这种互病的时空动力学

卒中后发生阿兹海默病的风险增加,这种关联可能不仅仅是由传统的血管危险因素驱动的。神经元死亡导致 tau 蛋白的释放,tau 蛋白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去磷酸化、再磷酸化或过磷酸化,可能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因此,一个潜在的协同作用之间的发展和脑血管病变负担可能导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近日,一项发表在Neurology上的研究旨在利用18F-MK-6240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研究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时空分布。

研究包括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卒中后2-4周和6个月内进行纵向18F-MK-6240 PET/MR 检查。对于横断面分析,还包括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根据 T2 FLAIR 和 T1 MR 数据描绘了5个感兴趣的体积: 缺血性病变,3个连续的周围缺血区域和剩余的同侧半球。对 PET 数据进行基于区域的体素部分容积校正,并以小脑为参考区域计算标准化摄取值比率(SUVR)。

  • 没有量化卒中后第一个月内患者的 PET 扫描(n = 17; 中位年龄73岁[ IQR: 62-82]) ,因为信号强度受血脑屏障破坏影响可靠的数据分析。
  • 在事件发生后6个月(n = 13; 中位年龄71岁[ IQR: 60-79]) ,与2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相比,缺血性病变中的18F-MK-6240 SUVR 增加(中位年龄71.5岁[ IQR: 66-76] ; 比例/对照 = 1.62 ± 0.54; 单样本 t 检验: p = 0.0015) ,并在周围组织中逐渐下降(单因素受试者内方差分析(F (1.2,14.8) = 18.0,p = 0.00043)。

这些发现提示神经原纤维缠结可能在缺血性卒中后形成,并在缺血周围的脑实质中扩散。需要进一步的随访以更深入地了解缺血性卒中后这种互病的时空动力学。

文献来源:Michiels L, Thijs L, Mertens N, et al. In Vivo Detection of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by 18F-MK-6240 PET/MR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Oct 27]. Neurology. 2022;10.1212/WNL.0000000000201344. doi:10.1212/WNL.0000000000201344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eurology:流感疫苗接种与缺血性卒卒中险: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评估了普通人群接种流感疫苗与流行前、流行后和流行后首次缺血性卒中(IS)风险之间的关系。流行前期观察到卒中风险降低,或提示该保护作用与流感预防无关联,或部分被不可预测的混杂因素解释。

Neurology:急性卒中合并癌症患者血管内血栓取出术的疗效观察

癌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常见共病。将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确立为大血管闭塞治疗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一般排除癌症患者。因此,血管内血栓摘除术在癌症人群中的临床益处目前尚不清楚。

AISY:基于深度学习的缺血性卒中临床结局预测系统

,卒中的治疗和护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缺血性卒中(IS)患者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患者占卒中患者的80%。为改善IS和TIA患者的临床结局。

Neurology:全身麻醉与非全身麻醉下血栓切除术的结果:来自Extended-IA试验和选择研究的患者水平的综合分析 

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改善了前循环近端大血管闭塞(LVO)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研究提供了 III 类证据表明,使用全身麻醉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患者功能结果较差有关。

Neurology:WAKEUP 试验中静脉阿替普酶治疗脑卒中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功能预后,而对自我报告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知之甚少。评估患者报告的结果措施显示,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对 HRQoL 的潜在益处超出了功能结果的改善

Front Neurol:中国140万成年人卒中患病率及风险因素研究

依托美年健康全国300多个城市、600余家体检中心的网络布局、上亿人次的体检数据优势,发起了一项来自我国28个省161个城市的254个健康体检中心1431527名参与者的脑磁共振成像(MRI)调查,旨

拓展阅读

“不痛不痒”的颈动脉斑块:科学认知和管理

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易损斑块特征影响卒中风险。多种影像技术可评估斑块,影像组学结合 AI 带来新突破,临床需多方面干预。

脑出血后情绪与疼痛的秘密:你的大脑哪边在"受伤"?

所有右侧出血患者在出院前应接受强制性情绪筛查,并考虑将加巴喷丁等神经痛药物纳入基础用药方案。

人类遗传学揭示凝血蛋白靶点: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新方向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卒中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脑梗后出血性转化真的影响康复吗?PACIFIC-STROKE研究带来新见解

决定长期功能结局的首要因素仍是初始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非后续是否出现影像学上的出血改变

Stroke: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揭开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神经机制

4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其中近半数症状持续超过一年。

揭秘黄熊方:网络药理学揭示其治疗中风的神奇力量!

文章探究了HXF治疗IS的有效成分及潜在机制。

2024 AHA科学咨询:大核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美国心脏协会(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2024-12-18

2024 ESO指南:脑小血管病—第2部分:腔隙性缺血性卒中

欧洲卒中组织(ESO,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 · 202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