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原位黑素瘤1例

2020-05-07 马玲 陈柳青 陈红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主诉:足部拇趾腹侧褐色斑疹 20 年,迅速增大 2 年 现病史: 患者右大拇趾腹起疹 20 余年。 逐渐长大,近 2 年增长迅速,且颜色变黑,故于 2016 年 9 月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

主诉: 足部拇趾腹侧褐色斑疹 20 年,迅速增大 2 年 现病史: 患者右大拇趾腹起疹 20 余年。 逐渐长大,近 2 年增长迅速,且颜色变黑,故于 2016 年 9 月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无特殊。

皮肤科检查: 右足大拇趾腹侧一黑色皮疹,面积约 1.5 cm×1.0 cm,表面较光滑,边缘欠整齐(图 1)。

皮肤镜检查: 形状欠对称的不规则色素斑片,隐约见纤维素样模式。 色素条带宽于无色素条带。 右上象限圆 圈处皮嵴色素和皮沟色素分界不清,色素分布不均匀(图 2A)。 为区分色素分布是否有皮嵴平行模式可能,皮肤 表面薄涂蓝色液体墨水,直接皮肤镜观察。 因皮沟凹陷,墨水可聚集于此。 深蓝色细条带为皮沟,皮嵴为淡染蓝色 宽条带(图 2B)。

皮损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真皮乳头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高折光瘤细胞(图 3)。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角化过度,表皮增生,角质层内可见散在黑素颗粒,表皮基底层可见黑素细胞呈 Paget 样 扩散,真皮浅层可见散在噬黑素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图 4A、B)。 免疫组化黑素瘤抗体(HMB)-45(+)、Melan-A (+)、S-100 蛋白(+)、细胞增殖指数(Ki)-67 约 20%(+)。

诊断:肢端原位黑素瘤。

治疗: 手术切除皮损后化疗。 目前正在随访中。

1588307819492916.png

1588307861759471.png


简介: 肢端恶性黑素瘤是恶性黑素瘤中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 罗雪娇建议抗感染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的肢 端皮肤感染患者应高度重视[1]。 个体分子化靶向治疗和免疫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2]。 位于手掌和足跖的色素性皮损在皮肤镜下经常表现为平行模式。 肢端黑素痣皮肤镜下主要表现为平行沟、晶 格样和纤维素状模式[3]。 掌跖部位良性黑色素性细胞性肿瘤的典型皮肤镜特征为色素位于皮沟,黑素瘤的色素分 布主要位于皮嵴。 纤维素样模式主要出现于足部承重部位,由于角质层受到间断性或持续性水平压力导致角质层 倾斜生长,角质层黑色素柱一并倾斜、形成纤维状模式。 良性纤维素样模式线条的粗细和颜色比较一致,恶性纤维 素样模式粗细和颜色差异明显。 国外学者建议,关于肢端的后天黑素瘤皮损,首先确定是否为皮嵴模式[4]。 本例患者皮肤镜第一眼以为是纤维素样模式。 借助蓝色墨水后确定为皮嵴平行模式和纤维素样模式,通过 常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肢端原位恶性黑素瘤。 所以,手掌部位见到的任何纤维素状模式都需 要仔细甄别。

参考文献略。

原始出处:

马 玲,陈柳青,陈红英,夏 云等,肢端原位黑素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479434, encodeId=c08b14e94340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a571033209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黑素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3320, encryptionId=4a571033209b, topicName=黑素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4d4d7523220, createdName=yuhaisheng_ibp_32061713, createdTime=Sat May 09 03:23:26 CST 2020, time=2020-05-09, status=1, ipAttribution=)]

拓展阅读

Cancer Cell:皮肤脂肪细胞脂质决定黑色素瘤转移 “去向”

该研究揭示了皮肤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质种类对黑色素瘤转移和器官趋向性的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黑色素瘤转移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开发针对黑色素瘤转移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中山大学巢晖团队最新《JACS》:突破乏氧限制!新型压电声敏剂克服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瓶颈

中山大学巢晖团队构建 Ir-C3N5 纳米配合物作压电声敏剂,在超声下产 ROS,诱导细胞自噬抑制与焦亡,激活免疫,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生长转移。

2025 CSCO 指南会 | 连斌教授解读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更新:从国际接轨到中国创新

在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特色、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以及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模式的重要性。

Nat Genet:桥粒突变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黑色素瘤增殖

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揭示了桥粒突变在黑色素瘤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强调了肿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读书报告 | 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新抗原疗法

这两个研究证明个体化新抗原mRNA疫苗的可行性及巨大临床价值,并且预示着该技术为基础的针对个体化新抗原治疗及既往一些难以成药靶点治疗存在一定可行性。

Dev Cell:厦门大学尤涵等揭示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