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上海交通大学李方园/凌代舜/浙江大学俞梦飞合作制备多酶水凝胶促进糖尿病下颌骨缺损的自我再生修复

2024-10-31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利用单细胞 RNA 测序揭示糖尿病骨重塑中 NO 和 ROS 作用,设计多酶水凝胶支架促进糖尿病下颌缺损骨自我再生修复,标志骨组织工程进步。

由于促炎巨噬细胞向抗炎巨噬细胞的复极化受损,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材料难以在糖尿病期间恢复生理性骨重塑。

2024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李方园、凌代舜和浙江大学俞梦飞共同通讯在Advanced Materials 在线发表题为A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Guided Multienzymatic Hydrogel Design for Self-Regenerative Repair in Diabetic Mandibular De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揭示了糖尿病生理性骨重塑过程中,一氧化氮(NO)和活性氧(ROS)在阻碍巨噬细胞复极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基于此,作者设计了一种多酶骨组织工程水凝胶支架(MEBTHS),该支架由甲基丙烯化明胶水凝胶与钌纳米酶整合而成,具有Ru0和Ru4+成分,有助于通过Ru0高效消除NO,同时Ru4+表现出ROS清除性能。因此,MEBTHS通过中和ROS、逆转NO介导的线粒体代谢来协调巨噬细胞重编程,从而使糖尿病下颌缺损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细胞恢复活力,产生质量与正常骨相当的新生骨。该研究制备的多酶水凝胶促进了缺损骨的自我再生修复,标志着骨组织工程的重大进步。

图片

外伤、颌面肿瘤切除、放化疗或牙周炎感染引起的下颌骨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合并糖尿病(DM)时影响更为严重。由于炎症反应的持续和加剧发生,糖尿病的存在增加了治疗失败的风险,损害了糖尿病微环境中的生理性骨再生。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够促进糖尿病下颌骨缺损愈合的先进骨组织工程材料。

下颌骨的生理性骨重建是一个精细调整的过程,包括巨噬细胞复极、血管生长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然而,糖尿病期间,骨微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促炎性巨噬细胞长期积聚且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的转化受损,严重阻碍成骨和血管生成。虽然现有的骨组织工程材料在清除活性氧(ROS)方面成效显著,恢复了骨生成和血管生成中包含的BMSCs和内皮细胞(ECs)活性,但在调控巨噬细胞表型转变方面仍存在一定劣势。因此,深入了解糖尿病下颌骨缺损中促炎巨噬细胞向抗炎巨噬细胞复极的机制对于设计骨组织工程材料至关重要。

图片

图1 MEBTHS协调巨噬细胞重编程以促进糖尿病下颌骨缺损的自我再生修复示意图(摘自Advanced Materials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多效性细胞内信使,在炎症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NO可以抑制碳流向氧化磷酸化(OXPHOS),炎巨噬细胞依赖线粒体代谢过程,而促炎巨噬细胞依赖于糖酵解。因此,NO通过影响细胞内线粒体代谢来阻碍巨噬细胞从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的转变。然而,一些研究提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NO是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负调节因子,促进促炎巨噬细胞向抗炎巨噬细胞的复极化。受NO在疾病微环境中浓度和位置影响,NO的不同功能对设计促进糖尿病性下颌骨缺损愈合的骨组织工程材料构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因此,有必要阐明NO在糖尿病下颌骨缺损巨噬细胞中的特殊功能。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具有高通量、单细胞分辨率的特点,允许在单细胞水平分析转录组表达水平,有望充分揭示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和变化,以及糖尿病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该研究利用scRNA-seq技术,揭示了糖尿病微环境中骨重塑期间巨噬细胞产生过量NO,抑制了线粒体代谢从糖酵解到OXPHOS的转变,从而抑制了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的复极化。此外,ROS水平升高促进巨噬细胞的促炎极化,导致血管生成和成骨受损,为双重清除NO和ROS以促进糖尿病下颌骨缺损的愈合提供了直接证据。

因此,作者通过整合生物相容性甲基丙烯化明胶(GelMA)水凝胶(Gel)和多酶钌纳米酶(RuNZs),制备了一种多酶骨组织工程水凝胶支架(MEBTHS)。利用表面Ru0和Ru4+成分,RuNZ可有效消除Ru0中的NO,同时Ru4+清除ROS,使MEBTHS具有NO和ROS清除能力。值得注意的是,MEBTHS通过线粒体代谢调节促进巨噬细胞复极化,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和ECs的血管生成分化。此外,MEBTHS保护BMSC和ECs免受氧化应激。最终,恢复生理性骨骼重塑过程,使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下颌骨能够自我再生修复,形成与正常骨骼非常相似的新生骨。

参考消息: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410962?saml_referrer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4375, encodeId=8f2922343e5a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77e66525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 href='/topic/show?id=2ad5104395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尿病#</a></a> <a href='/topic/show?id=437b202623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下颌骨缺损#</a> <a href='/topic/show?id=3d6a120846a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多酶水凝胶#</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0262, encryptionId=437b2026236, topicName=下颌骨缺损), TopicDto(id=120846, encryptionId=3d6a120846ac, topicName=多酶水凝胶), TopicDto(id=76652, encryptionId=4f77e665253, topicName=糖尿病), TopicDto(id=104395, encryptionId=2ad5104395dc, topicName=糖尿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Oct 31 16:44:00 CST 2024, time=2024-10-3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BMC MED:血浆蛋白质组学与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这项研究发现了患有和未患有终末期糖尿病的人群中共有的和独特的与死亡率相关的蛋白质,并强调了蛋白质在改善不同终末期糖尿病亚群死亡率预测方面的作用。

《自然》子刊:基因疗法“治愈”糖尿病的4大策略和广阔前景

基因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展现潜力,可针对不同机制保护、恢复或逆转 β 细胞功能,包括补充胰岛素等因子、调节免疫、补充 β 细胞调节因子及诱导 GLP-1 表达,有望与细胞治疗结合带来治愈希望。

JACC-CardioOncology:SGLT2i用于糖尿病患者癌症治疗相关心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钠(SGLT2is)最初研发是为了治疗2型糖尿病(T2DM),SGLT2i治疗与T2DM合并癌症患者发生CTRCD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

研究提醒:经常吃这些肉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最近,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引人关注的研究,揭示了红肉中的血红素铁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喝进去水,尿出来酒?有人花钱买酒喝,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因为天生自带酒精而烦恼

61 岁 Grace 尿液酒精含量高但未饮酒,医生发现是膀胱发酵产生酒精,确定为 “膀胱发酵综合征”,与糖尿病有关,抗真菌治疗未成功,体内自动产乙醇罕见,该疾病应受重视。

Rheumatol Int: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会更高吗?

轴性脊柱关节炎患者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较高,且相较于非axSpA人群,axSpA患者发展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一周一针,长效降糖减重!朱大龙教授解读:新药使84%患者血糖达标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伊诺格鲁肽可显著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体重水平,且具有一定的心血管获益,安全可耐受。

控制不住的血糖,原来另有玄机

52 岁糖尿病患者诊断为无铜蓝蛋白血症,介绍该罕见病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包括因基因突变致铁代谢异常及相关症状,目前主要治疗为铁螯合剂。

JCN:邵乐文教授揭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衰弱的关系

血糖控制水平与衰弱呈正相关,糖尿病痛苦与衰弱也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血糖控制、糖尿病痛苦与衰弱之间的联系,为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衰弱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奇怪的糖尿病,每日4种降糖药仍无法控制血糖

35 岁魏女士患糖尿病 10 年难控血糖,后被诊断为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介绍其症状、诊断与治疗。